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4569439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9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刊 化 学世 界 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康诗钊。杨熠锴,玉山江穆劲 (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上海2 0 0 2 3 7 ) 关键词:亚硫酸钠;微胶囊;油相分离法;稳定性 微胶囊技术是把分散均匀的固体物质颗粒、液 滴或气体完全包封在一层膜中的技术。它是目前被 广泛应用的三大控制释放系统( 微胶囊、脂质体和 多孔聚合物体系) 之一。 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得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功能和 贮存稳定性,使用方便,可以解决传统工艺所不能解 决的众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材料、化学、化工、生 物和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L 3 邙J 。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通常根据其性质、

2、 囊壁形成的机制和成囊条件可分为物理法、物理化 学法、化学法等三大类。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有:喷 雾干燥法,空气悬浮法,单凝聚法,相分离法,界面聚 合法,原位聚合法等等。 亚硫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无机盐,具有较强的还 原性,在染料清除、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用途。但 是亚硫酸钠溶液不稳定,在保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 困难,使其具体使用受到限制。将其胶囊化后,由于 胶囊的保护,可以提高其稳定性,从而大大地拓宽其 实用范围。 本文将微胶囊技术成功地应用在无机盐的包 覆,利用油相分离法合成了以乙基纤维素为囊壁,以 亚硫酸钠水溶液为囊芯的微胶囊。考察了该微胶囊 的抗机械剪切性,耐温性,耐酸碱性等工艺参数,并 研究

3、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l 实验部分 1 1 试剂和仪器 乙基纤维素( 分析纯,上海精化科技研究所) ; 二氯甲烷( 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司班 一8 0 ( 化学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吐温 一2 0 ( 工业级,上海至柔化工厂) :亚硫酸钠( 分析 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实验用水为二次 蒸馏水。 偏光显微镜( X P - 2 0 1 型,上海宙山精密光学仪 5 3 器有限公司) ,放大倍数均为4 0 倍。 1 2 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 称取lg 乙基纤维素溶解于2 5m L 二氯甲烷 中,搅拌至充分溶解。然后加入1g 司班一8 0 乳化 剂,

4、再滴入8m L1m o l L 的亚硫酸钠,放在磁力搅 拌器上搅拌2 0 至3 0r a i n ,使其形成乳液并分散均 匀。再将乳液呈线状滴加到含有3g 吐温一2 0 的 2 0 0m L 的水中,在4 0 下,恒温搅拌约3h 。沉降、 过滤、真空干燥箱烘干得到微胶囊。 2 结果与讨论 2 1 微胶囊的制备 如图l 所示,通过油相分离法所制备的微胶囊 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为2 0 5t x m ,颗粒分布较为均匀。 并且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已经达到包覆亚硫酸钠的 目的。 图1 微胶囊照片及粒度分布图 为了检验该微胶囊的稳定性,我们进一步考察 了产品的抗机械剪切性,耐温性等性质。 2 2 微胶囊的

5、稳定性 2 2 1 微胶囊的抗机械剪切性能 如图2 所示,微胶囊在5 0 0r r a i n 下仍然没有破 裂,表明其机械稳定性较好。但是,较高转速剪切 下,胶囊开始变形,这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 微胶囊的形态不受影响,分散该胶囊时搅拌速度不 宜太高。 化学世界2 0 0 6 年 豳2 不同转速剪切后的微胶囊的形貌( A ) 1 0 0r m i n ;( B ) 3 0 0r m i n ;( C ) 5 0 0r m i n 2 - 2 。2 微胶囊的耐温性因此,当温度达到或超避7 0 时,徽胶囊有可能破 如图3 所示,随着温度的上升,微胶囊出现团聚裂。 现象。当温度达到7 0 时发

6、现微胶囊已经破裂。 逐3 不瀚温度下徽胶囊翡形貌 2 2 3 微胶囊的耐酸碱性 如图4 所示,微胶囊在蝉分别为l ,3 ,5 ,7 ,9 , 1 l ,1 3 的溶液中经过2h 的搅拌后,发现徽胶囊没有 发生明媛的破裂现象。因此,所制备的微胶囊具有 较好的抗酸碱性能,可以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下使用。 2 3 制备条俘对徽胶囊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2 3 1 亚硫酸钠浓度对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熏鞋圈5 所示,距硫酸钠浓度分男I 为0 。lm o L L , 1 0m o l L ,2 2 6 7m o L L 时制备的微胶囊在4 0 下 搅拌2h 后,发现微胶囊并没有明显的破裂,但随着 浓度熬增船,微胶

7、囊的形态开始变化,并有一定程度 的团聚出现。因此,在皿硫酸钠浓度为0 1m o l L 、 l 。0m o L L 、2 。2 6 7m o L L 时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良好 的抗机械剪切性能,但丽时,亚硫酸钠浓度不应过 高,以防止微胶囊的团聚。 2 3 ,2 不同涮备温度对微胶囊机械稳定性的影B 惠 如图6 所示,制备温度分别为3 0 ,5 0 , 8 0 ,且p H = 4 时所制备的微胶囊搅拌2h 后,并没 有发生明显破袈。因此,在此湿度送闫制备的徽胶 囊具有良好的抗机械剪切性能,制备温度对微胶囊 的机械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 增刊化学:世淠 图4 殂娜徽胶囊的嘞,- ( 越+ p H I

8、亍! A ( B ) p H = 3 ;( c ) p H = 5 ;( D ) p H = 7 ;( E ) p H = 9 ;印p H = 1 1 ;G ) p H = 1 3 - 5 6 化学世界 3 结论 本实验利用油相分离法成功地合成了囊芯为亚 硫酸钠溶液,囊材为乙基纤维素,粒径较小,分布较 为均匀的微胶囊。我们对微胶囊的稳定性进行了考 察,研究了微胶囊的抗机械剪切性,耐温性,抗酸碱 性。本产物除耐温性需要提高外,具有良好的抗酸 碱性,抗机械剪切性能,可以满足实际加工的需要。 此外,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发现制备条件除对微胶囊的形态稍有影响外,对微 胶囊的机械稳定

9、性几乎没有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袖洞,何洋,刘群,等微胶囊在生物学领域中 的应用 J 科学通报,2 0 0 0 ,4 5 ( 2 3 ) :2 4 7 6 - 2 4 8 5 【2 宋健,陈磊,李效军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精细化工出版中心,2 0 0 1 3 张可达,徐冬梅,王平微胶囊化方法 J 功能高 分子学报,2 0 0 1 ,1 4 ( 4 ) :4 7 4 4 8 0 4 5 6 7 【8 9 1 0 1 2 2 0 0 6 薤 梁志齐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 M 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 0 0 1 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M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 0

10、0 1 马小军微胶囊与人工器官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 0 0 2 王璐,许时婴香精香料微胶囊化 J 食品与发酵 工业,1 9 9 9 ,2 5 ( 3 ) :5 2 - 5 8 宋嘉璋浅谈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J 农药,1 9 9 8 ,3 7 ( 7 ) :4 - 7 宋健,刘志东,张天永微胶囊及其微胶囊化技术的 研究进展 J 化工进展,1 9 9 9 ,1 :4 2 4 4 许建明,刘祖亮,翟丹丹微胶囊对无机盐的改性研 究 J 辽宁化工,2 0 0 3 ,3 2 ( 4 ) :1 4 2 - 1 4 3 杨伟伟,骆广生,伍方昱,等溶剂挥发法制备萃取剂 微胶囊 J 高分子学

11、报,2 0 0 5 ,4 ( 2 ) :2 0 7 - 2 1 2 李书国,薛文通,李雪梅,等乙基纤维素微胶囊化V c 工艺参数及其活性保护的研究 J 食品添加剂, 2 0 0 5 ,2 6 ( 5 ) :1 4 3 1 4 5 ,2 1 P , , , , l , - 2 B , , , , , ,2 D , , I , , , l B , 2 1 P ( 上接第4 0 页) 6 0 图1 不同树脂水杨酸洗脱率随压力变化 图1 中,7 脑8 、田嗌。,和叼H 撕是在纯二氧化碳不 同树脂种类条件下的洗脱率,咖是加入4m L 乙醇 作为夹带剂的洗脱率,试验温度4 5 。由图1 可知 树脂的不同(

12、 H Z 8 1 8 、H Z 8 4 1 、H Z 8 0 6 ) 对于洗脱率并 没有明显影响,在低压( 小于1 2M P a ) 下,洗脱率( 小 于2 0 ) 不高,随着压力的增大洗脱率不断增大;而 极性较强的树脂D 3 0 1 下的洗脱率明显低于其它三 种树脂条件下的洗脱率,即使加入夹带剂乙醇,其洗 脱率也很低,且随着压力的增大洗脱率几乎不变。 图2 中 7 略。和7 N m 4 ,是纯二氧化碳不同树脂条 件下的洗脱率,田H 撕和 7 咖是加入4m L 乙醇作为 夹带剂的洗脱率,试验温度4 5 。由图2 可以看 出,极性最强的D 3 0 1 洗脱率最低;极性最弱的 H Z 8 1 8

13、洗脱率最高,且压力增大洗脱率呈增大的趋 势。 5 0 4 0 莲3 0 2 0 1 0 0 图2;一; 日一日H z 8 4 l ( 树脂 i z 8 4 1 ) l O1 21 41 61 82 02 22 42 6 压力M P a 不同树脂丹参酚酸洗脱率随压力变化 3 结论 ( 1 ) 离子交换树脂由于极性大,单位体积树脂 吸附水杨酸量明显高于大孔吸附树脂吸附量。 ( 2 ) 树脂上吸附不伺的物质( 分别是丹参酚酸 和水杨酸) ,洗脱率有明显差异。试验中极性强的 离子交换树脂D 3 0 1 洗脱能力最弱。 参考文献: 1 宋立人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上册 M 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 0 0

14、1 4 4 1 躺 2 B e nJL ,L o c k w o o dGB ,G i f f o r dA S u p e r e r i t i e a lf l u i d e x t r a c t i o no fd i o s g e n i nf r o mt u b e r so fD i 0 6 e o r e an l p p o n i c a J JC h r o m a t o g rA ,1 9 9 5 ,6 9 0 ( 2 ) :2 5 0 - 2 5 3 3 杨志钧,殷瑜,洪文荣,等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对 井冈霉素的吸附研究 J 离子交换与吸附,2 0 0 5 ,2 1 ( 6 ) :5 5 1 - 5 5 5 4 冯年平,郁威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原理与应用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 0 0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