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区地理(上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区地理(上篇)(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政区地理,主编: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 主讲教师:刘露,上篇 概念与原理,第一章 政区概述 第二章政区地理研究 第三章政区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政区要素分析 第五章政区的影响因素与划分原则 第六章政区组织管理,第一章 政区概述,第一节“政区”与“行政区划” 第二节政区的基本特性 第三节政区的类型划分 第四节政区的意义与作用 第五节中国政区的发展与研究概述,第一节“政区”与“行政区划”,基本概念 政区(行政区、行政区域)、行政区划、行政单位、行政建制,第二节政区的基本特性,1.政治性、阶级性和政策性 2.系统性与综合性 3.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 4.区域性和区界的不重叠性,第三节政区的
2、类型划分,1.地域型政区 2.城市型政区 3.民族型政区 4.特殊型政区,第四节政区的意义与作用,1.行政区划的政权建设意义 2.行政区划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 3.行政区划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政区地理研究,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政区地理 第二节 政区地理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政区地理的科学性质 第四节 中国政区地理研究的任务与重点 第五节中国政区的发展与研究概述,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政区地理,第二节 政区地理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政区地理的科学性质,第四节中国政区地理研究的任务与重点,1.政区的理论研究 2.政区的应用研究 3.政区的历史研究 4.政区
3、的借鉴研究 5.政区的法制研究与建设,第五节中国政区的发展与研究概述,1.政区发展概述 2.政区研究概述 21古代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著述 22近代以省区问题为重点的政区地理研究 23解放后我国政区研究的发展,第三章政区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 第二节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原理 第三节 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原理 第四节行政区经济原理 第五节层次与幅度关系原理 第六节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原理,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第二节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原理,第三节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原理,1.行政区与经济区是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区域类型 2.行政区与经济区两者具有本质上
4、的差异,第四节行政区经济原理,1.从理论上分析 2.从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3.从市场机制分析 4.从体制环境分析,第五节层次与幅度关系原理,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2.决定行政区划纵向结构体系中各级政府管理幅度大小的因素 21空间范围 22事务范围 23本级政府的组织规模及其管理手段 3行政区划中的管理层次与行政距离有关,第六节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原理,1.区位理论 2.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第四章政区要素分析,第一节政区的要素结构 第二节政区的规模 第三节政区的等级 第四节政区的行政中心 第五节政区的名称 第六节政区的边界线 第七节政区的区位与形态,第一节政区的要素结构,1
5、.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 2.一个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 3.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 4.一个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第二节政区的规模,1.政区规模的主要标志 2.政区规模的影响因素 3.中国一级政区规模分布及规模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政区的等级,1.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政区的行政等级曾有过多次变化 2.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政区和地方机构的上下级垂直隶属关系十分明显,是一种严密的等级关系。 3.行政区等级制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经济发达程度是划分政区等级的重要依据 32行政区的等级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4我国当前在行政区等级问题
6、上有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逐步加以解决 41我国少数政区的规模与等级不符的问题 42市、县分等问题,第四节政区的行政中心,1.行政中心 2.怎样选择行政区的行政中心 21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一致 22优越的地理与交通区位 23有一定的行政基础 24环境条件,第五节政区的名称,1.政区地名的两大要素 2.政区地名的状况及问题 21专名重名太多 22有些专名字虽不同,但读音相同 23行政区的通名专名化 24行政区的通名概念不清,体系混乱 3中国政区通名的演变有以下几个特征 31随势顺变 32名实相符 33继承改造 34名级一致 35重地异名,第六节政区的边界线,1.行政区边界线的划分 11按划
7、分的标志有自然地理界线、人文界线 12按性质分有:法定线、习惯线、争议线三种 2行政区边界争议的主要原因 3行政区边界线的三个构成要素:界线的长度、边界线走向和边界线标志物 4行政区界线的划分和勘定主要依据的原则 41保持基层行政区的整建制调整 42经济社会利益合理分配的原则 43界线明晰的原则,第七节政区的区位与形态,1.政区的区位 中国政区的空间分布的特征: 从政区类型看 从政区规模看 从政区的建制历史看 从政区的经济状况看 2.政区的形态 21广义的政区形态包括:政区的区位、政区的规模和政区的形状 22政区的形状:世界200多个国家的一级形状大体有三种类型 规则型 不规则型 界于规则与不
8、规则之间的过渡型 除上述三种类型外,尚有个别完全属于自然的放射状形状的政区。如冰岛共和国 23我国现有省级政区的形状类型有:方型、六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凹形、新月形、哑铃形、纺锤型,第五章政区的影响因素与划分原则,第一节政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政区划分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政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与行政区划 国体、政体因素统称为政治因素,其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政治因素决定着某些行政区划的撤并和区域界线的调整 政治因素影响行政区划的层次和幅度 政治因素影响行政区划等级的确定 2.经济因素与行政区划 21经济发展水平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22区域经济联系 23特定区
9、域的经济中心往往也是相对应的行政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 3民族因素与行政区划 31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直接导致行政区域界线的频繁改变 32由于政治军事原因而形成的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改变了民族分布格局,同时也使行政区划发生相应改变 33统治阶级实行的国内民族政策对一国内部行政区划的稳定起重大影响作用,4交通建设与行政区划 41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从整体上影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行政区划的划分 42交通线路和枢纽的布局,影响行政区域内经济、人口的流向和行政联系的距离及其便捷性,因而是行政区域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5区域文化因素与行政区划 51民族的发展、迁徙和分布对行政区划
10、的影响 52宗教文化区与行政区划 53方言地理与行政区划 6历史社会因素与行政区划,7自然因素与行政区划 71山脉、河流、海洋、湖泊、沙漠等自然界线,由于其对于人类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阻碍作用,使之往往成为行政区域划界的重要依据 72综合的自然地理单元,如高原、盆地、岛屿,特别是水系流域,也是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因素 73区域自然资源的丰度及其开发利用状况也是行政区划设置和边界划分的重要因素 8行政组织、管理因素与行政区划 81行政管理的层级、幅度与行政区的层级、幅度之间呈相互对应的关系 82行政管理手段的进步影响行政区划的幅度 83由于推行政企分开,政府管理功能的正确定位,即行政区经济功能的
11、逐步淡化,第二节政区划分的基本原则,1.古代政区划分原则的经验 11加强以中央集权的一元统治体系为核心的政治统一是历代行政区划的主要功能 12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是历代行政区划分的重要因素 13户口和财赋多寡是历代行政区划分的主要依据 14“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是古代行政区界线划分的两个重要原则,2.现代行政区划原则 21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原则 22有利于合理组织区域经济运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原则 23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平等与繁荣,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各地习俗的社会原则 24有利于区域国土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环境综
12、合整治的自然-生态原则,第六章政区组织管理,第一节政区组织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第二节政区组织管理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中国政区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相关问题思考 第四节 市县分等:中国政区组织管理的新思路 第五节中国政区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范,第一节政区组织管理的概念与内容,1.行政区划组织包括:组织的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岗位设置、权责关系、规章制度、物质因素、人员构成 2.行政区划的组织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 3.行政区划的组织管理,第二节政区组织管理体系的形成,1.传统的城乡合治,并形成以地域型政区组织为唯一标志的相对单一发展阶段 2.近代的城乡分治,并以城市型政区的出现为标志,构成地域型政区与
13、城市型政区合理并存格局的发展阶段 3.现代城乡分治,并以城市型政区地位的逐渐提高,同时多种政区类型并存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第三节中国政区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相关问题思考,1.中国政区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11就纵向管理而言 12就类型管理而言 13我国行政区划组织管理体系不仅表现出类型管理与纵向层级管理相结合的特点,而且类型管理还会对层级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14在我国行政区划类型管理的三大组织体系中, 构成地域型政区类型的主要行政单位是:省、地区(行署)、县、乡 构成城市型政区类型的主要行政单位是: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镇 构成民族自治型政区类型的主要行政单位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
14、县(旗)、民族乡 15无论是从纵向管理角度看还是从类型管理角度看,我国的民族自治型政区都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管理体系 16在我国的政区组织类型中,还有一种特殊建制的政区,只是为数不多,并且其行政隶属关系一般归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因此没有构成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2.中国政区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21在今后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城市型政区能否完全取代地域型政区并重又走上一种新的城乡合治? 22在城市型政区取代地域型以前,两者又如何合理并存。,第四节 市县分等:中国政区组织管理的新思路,一、中国市县分等必要性的进一步分析 1.市县分等是市县本身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
15、2.市县分等是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层级管理的客观要求 3.我国行政区划的层级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缺陷: 层级设置混乱 行政区划层次过多,3.市县分等是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31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领域几次改革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政府职能不明确 行政管理体制法规不健全 32市县分等是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分等是确定地方政府职能的前提条件 分等为编制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分等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激励机制,二、中国市县分等方案的基本构思 1市县分等的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12动态分等原则 13分类管理原则 14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证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化、法制化原则 2市县分等方案的基本构思 21等级数量 22调整周期及其权力隶属关系 23差等管理的具体内容 24市县分等的实施步骤,第五节中国政区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范,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法律依据 1.关于行政区域划分 2.关于地方国家机构与派出机构 21传统地域型行政建制的地方国家机构 22城市型行政建制的地方国家机构 23民族型行政建制的地方国家机构 24特别行政区的地方政府 二、中国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定程序,感 谢 大 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