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4527074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56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钟宁桦 张少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摘要:本文刻画了乡镇企业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并基于 1987 - 2004 年 28 个省的面板数据估计了 这一作用的大小。我们的模型证明:给定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存在边际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乡镇企业通 过给予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工业部门生产的机会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由于工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 递减,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作用递减。这两个命题得到了实证分析有力 地支持。在控制了决定收入差距的诸多重要因素之后,无论是以就业、

2、还是以总产值度量的乡镇企业规模 的扩大都会显著地提高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进一步对于各年度作用的估计显示,伴随着乡镇企业从业人 员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边际作用呈现整体向下的趋势, 且两者在各时间段内的波动截然相反。 2000 年之后, 乡镇企业作用的数值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摆动。这可能意味着以就业来度量的乡镇企业规模已接近于最优 值,而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多地需依靠制度、技术的创新与知识的积累。最后,我们粗略地估算了 1978 - 2004 年间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总贡献。 关键字:关键字:乡镇企业 城乡收入差距 2 一、引一、引 言言 我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劳动力在城

3、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制约了农 村劳动力由边际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因 而限制了他们提高收入的机会与能力。 在户籍限制不能完全放开的条件下, 乡镇企业作为一 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机会。 乡镇企业位于乡、 镇、县城范围内,雇用农村居民,从事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生产活动。表 1 显示,2005 年, 乡镇企业总产值的 74.8%来源于工业,6%来源于建筑业,合计第二产业比重为 80.8%。乡镇 企业生产的工业品与城市工业企业的产品竞争, 产品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带来乡镇企业工人 收入与城市工人收入的趋同。通过这一途径,乡

4、镇企业的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总产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企业 建筑业企业 产值(亿元) 217819 2196 175967 162908 13059 39572 比重(%) 1.0 80.8 74.8 6.0 18.2 表一:乡镇企业 2005 年总产值(按行业分组) 我们基于一个简单的模型刻画了乡镇企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 给定工业部门与农 业部门存在劳动力收入差,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从事工业品生产活 动,他们获得了更高的劳动报酬;与此同时,留在土地上的农业劳动力因人均土地量的增加 也获得了边际劳动产出,进而,劳动收入的提高。 乡镇企业在缩小城

5、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得到了大量数据的支持。 图 1:1986-2005 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相对规模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 黟豁 徽戮一茎 3 图 1 显示, 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人口比例的上升伴随着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度 上涨。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 10%上升到近 20%。 至 2005 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 1.43 亿,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 28.3%,占农村非农劳动 力人口的 69.9%。 这一规模的扩大拉动了以乡镇企业工资收入为主的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 增长。1986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中仅 19%来自于工资性收入,而截至 2005 年,

6、该比例已上 升至 36%,约为 1986 年的 2 倍。 图 2:1985-2006 年乡镇企业相对总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以总产值来度量的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样显示出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可能的拉动作用。 图 2 的蓝线(右轴)刻画了乡镇企业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值。1986 年,乡镇企业的总产 值为 2728.4 亿元,低于同期农林牧渔产业的总产值 3619.5 亿元;至 2005 年,乡镇企业的总 产值已达到 17818.6 亿元,约为同期农林牧渔产业总产值,即 39450.9 亿元的 5.5 倍。与此 相伴的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大幅上升。1986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 424 元,截

7、止 2005 年该水平上升到了 3587 元,是 1986 年的 7.6 倍。 图 3:1986-2005 年城乡收入差距与乡镇企业相对就业规模 4 虽然在绝对值上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是迅猛的,然而,与城镇企业的规模相比,乡镇企 业发展的速度是落后的。图 3 显示,过去二十年间,乡镇企业与城镇企业从业人员的相对比 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比例自 1996 年达到最高值 67.8%之后不断下降,在 2004 降至 52.2%。而这一趋势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为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断降低。1986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的一半,而

8、至 2004 年,这一比例降至 1/3 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 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李实,2003) , 以及统计城乡收入时涵盖面上的差异 (蔡昉、 陆涛,2000) ,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 以上这些分析皆显示出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或者说,阻止收入差距扩大中 的重要作用。 然而, 统计上的相关性并不足以构建起乡镇企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关 联。可能存在更为根本性的经济因素,诸如地区的资源禀赋或者政府的农村政策,同时决定 着乡镇企业的规模以及城乡收入差距。 为了度量两者间因果关系的显著性并精确地估计出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 作用,我们搜集了 19

9、87-2004 年全国 28 个省的面板数据。我们在搜集数据方面的巨大努力 使得我们可以控制诸多决定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而且, 面板数据使我们得以排除不可观测 的因素的干扰。 基于 500 个左右的观测值, 我们用不同的回归方法得出了非常稳定的回归结 果: 以从业人员和总产值来度量的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提高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比皆有着 显著的作用。具体说来,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值提高 10%,农村城镇 居民收入比相应提高约 10%左右;若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值提高 10%,农村城 镇居民收入比相应提高约 3.5%左右。若乡镇企业总产值占总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 10%,

10、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比相应提高约 1.2%左右。 注意到上述几个数值度量的是从 1987 年到 2004 年这 18 年间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 差距中的平均作用率。 通过将刻画乡镇从业人员比重的变量与年度虚拟变量交互相乘, 我们 进一步估计处理乡镇企业作用的年度变化。 图 4 描绘了 1987 年-2004 年期间以从业人员来衡量的乡镇企业规模扩大的年度作用。 总体上向下的趋势非常明显。在 1987 年,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数的比重上升 10%,农村城镇居民收入比相应提高近 2.5%,这一比值在十年后跌至 1.0%左右,2000 年之 后,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比重每 10%的增加所带来的

11、边际作用在正负 0.3的很小范围内波动。 5 其可能的含义是, 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个意义上,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已经接近于最 优值; 发展乡镇企业更多地需依靠制度、 技术的创新与知识的积累, 而非片面扩大雇用规模。 图 4: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年度作用率 基于对于乡镇企业各年度作用的估计,我们进一步估算出了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 差距中的累计作用。 从1978到1986这9年中, 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从约70%降至52%。 同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 3.5%上升至 9.8%。我们估 计,这 9 年中,乡镇企业累计提高收入比超过 2.3%。从 1

12、987 至 2004 这 18 年间,农村与城 镇居民的收入比从 52%降至 32%。 我们估算这一时期内, 乡镇企业累计提高收入比约 1.3%。 这两段时期内乡镇企业雇用人员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的累计作用的对比同样暗示着乡镇之后 的发展应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重。 我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政策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 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我 们的研究刻画了乡镇企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机制, 即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下, 乡镇企业为农村人 口提供了向非农

13、产业转移,从而全面提高农村人口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机会。进一步,我们的 实证分析证实,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即维持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有 显著的作用。此外,我们强调,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以制度、技术、知识创新为重点。 我们这篇文章是第一份建立起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联的实证文献。 有 关乡镇企业的研究和讨论很多,不少文献讨论了乡镇企业的产权与改制等问题(如姚洋、支 兆华, 2000) 。 然而, 由于乡镇企业统计数据收集上的困难, 对于乡镇企业的实证研究很少。 6 姚先国、盛乐(2003)是一个例子,他们基于一个计量分析得出结论:乡镇企业相对于国有 企业高速的增长根

14、源于其人力资本产权清晰的界定,尤其是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 另一方面,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经济学研究有不少。如陆铭、陈钊(2004)的 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 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刘文忻、陆云 航(2006)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 向城市集聚则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蔡继明(1998)的研究则将城乡收入差距中的 24.8%归 结于城乡户籍歧视。 然而, 已有的有关城乡差距的实证研究皆未讨论乡镇企业在其中的作用。 文章的结构如下:第

15、二部分,我们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刻画了乡镇企业在缩小城乡 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我们基于一个 1987-2004 年全国 28 个省的面板数据, 运用不同的回归方法估计了乡镇企业在提高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比中的作用, 并运用乡镇企 业与年度虚拟变量的交互来考察乡镇企业作用的逐年变化。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二、模二、模 型型 2.1 模型设置模型设置: 假定经济由城市工业部门、农村农业部门以及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组成。 记农村人口总数为 R N,其中乡镇企业工人人数为 E N,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v,即 ER NvN;农业人口为 A N,即(1) AR Nv N 。记农业人口人均农产品产

16、出为X ,农 业富余劳动力在农村总人口中的比例为。当0v时,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0, 农业总产出不随着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而降低,即: 0 A X NX (1) 其中 0 X为定值。 农业人口的收入 A M来源于将农产品出售给乡镇企业工人和城市人口, 记农产品相对于 工业品的价格为一外生变量P,则: A MPX (2) 记乡镇企业工人获得工资 E W,其收入 E M来自于工资,即有: 7 EE MW (3) 记城镇人口(全部从事城市工业)总数为 U N,其人均收入 U M来源于工资W,即: U MW (4) 2.2 均衡条件均衡条件: 假设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存在收入差, 即农村人口出售农产品获得的收入低于工业工人 的工资收入, 因而农村人口有激励转移到工业部门。 同时, 通过城乡之间工业品的自由流动, 乡镇企业的工人工资与城镇工人的工资趋同,即有: PXW (5) E WW (6) 设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因此 R N、 U N为定值。 在工业企业(包括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中,工资水平由边际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