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4474824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老龄化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口老龄化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口老龄化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口老龄化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口老龄化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及指标体系,两个概念,何谓老年人口? 最早从年龄结构研究出发定义老年人口起点是在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从生育机能所能保有的年龄考虑,将老年人口标准定为50岁。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则以65岁作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又将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定义为60岁。 我国学术界并没有对老年人口起点年龄进行明确规定,但我国城镇在业人口退休年龄一般在60岁以前。我国劳动法中并没有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我国现行的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即“男年满60周岁,女

2、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涵义的复函)。,何谓老龄社会? 联合国文件中曾提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占7%以上时称为老年型人口。 对于人口年龄类型标准的划分,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一书中给出了如下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含义,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的老年人(65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表现为老年人人数增长,儿童和年轻人人数下降,中位年龄组的人数相对稳定。 社会科学新辞典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近代社会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人口现象,它是一个动态概念。 人

3、口科学词典,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1)“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还是指个体的老化? 从“人口老龄化”这个词本身来看,“人口”指整体人群,“化”指变化趋势。因此,个体老化不构成“人口老龄化”,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才构成“人口老龄化”。 (2)“人口老龄化”是指动态的人口老化过程还是指静态的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 从“人口老龄化”构词来看,其应是一个动态的人口老化过程,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人口老化进程,而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反映的只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某一时点的人口老化结果。 (3)“人口老龄化”是仅指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还是指整体人群平均年龄的上升? 如果“人口老龄化”仅指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那么

4、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人口现象(老年人口比例与少儿人口比例同时增长,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轻化趋势同时并存)无法判别其是人口老龄化还是年轻化。因此,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而且还应是整体人群平均年龄的上升。,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体系,人口老龄化的指标,程度指标,速度指标,社会经济影响指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年龄中位数,少儿人口比例,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的比值,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所需的年数,少儿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人口抚养比,抚养比(Age Dependency Ratios),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对劳动年龄人数之

5、比。,总抚养比=,0-14岁人数+60岁及以上人数,15-59岁人数,100,少儿抚养比=,0-14岁人数,15-59岁人数,100,老年抚养比=,60岁及以上人数,15-59岁人数,100,北京人口抚养比,来源:北京市200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对人口老龄化标准的思考,目前的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标准是联合国“硬性”规定的。 对于“老年”的定义,联合国社会发展和人道事务中心在1991年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中对“老”进行定义时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老年人不一定是生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或不参加社会活动,那么老的特征是什么?显然,有关年龄的概念很模糊”。 1982年联合国采用60岁作为老年人口起点时,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是62岁。 老年人口标准的确定缺乏生理、心理基础 以退休为标志的社会年龄也未给目前的老年人口标准提供支持,参考文献:,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 王洵: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标准再认识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佘明龙:嘉兴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4.7 贾常晋: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放映结束!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