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1443870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记金华的双龙洞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文本特点进行分类阅读可以提高阅读质量。按照游记的阅读方法要在理清作者游踪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情感。这同样是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的目标要求。2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京版教材 9 册写景单元的起始课文,单元 4 篇课文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本文以游览顺序或者说是顺溪而上的顺序描写了金华路上明艳的色彩、变幻的溪流气势高大的外洞又窄又矮的孔隙大而黑,景物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内洞。中间以过渡句连接,文章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表达了游览者喜悦的心情和对自然天成的赞美。颐和园

2、是通过对典型景物的描写表现其美丽、宏伟;乡下人家则在对景物不同方面的描写中展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慕田峪观云海是在描写与想象中铺展一副云海奇景。多角度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多种范本。叶老曾经在爬山虎的脚一文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准确的语言对“脚”进行了细致描写。本文又用小船的大小,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写出了孔隙的窄,用乘船进洞的亲身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矮。加之字斟句酌的语言描写。可见叶老平实、质朴又不失凝练、精粹的语言风格。 2 学生分析学生容易了解叶老游览的地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并能准确对应文中的相应段落。但不容易准确归纳景物特点,可用归并自然段内容,抓关键词的方式指导归纳。学

3、生能够找到文中的过渡句,但不容易找全更不容易感受其使文本语言联系紧密的作用。可用对比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容易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但不容易结合具体词语体会,可用删词或换词的形式对比体会。3 前期教学状况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弄清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文本特点拟定学习方案。第二课时感受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写法。依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了第二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1在品读语言中感受景物特点,体会叶老游览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然天成的赞美。2在对比中体会过渡句的作用,了解按游览顺序练段成篇的方法。3学习并能仿写“孔隙”一段

4、的描写方法体会叶老语言特点。其中在品读语言中感受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能仿写“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学习并能仿写“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同时又是本文学习的难点。问题框架(可选项)2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4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感悟篇章整体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 ,谁还记得叶老游览了哪些景点?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2浏览课文,想一想叶老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点的?谈谈你的理解。依学生发言依次出示,并在学生谈理解的过程中梳理标注。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金华罗甸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路

5、上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双龙洞口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外洞孔隙)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录了,这就是内洞。 (孔隙内洞)3自由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容易谈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容易体会这些语句清晰了作者的记叙顺序,使得文章语句流畅,结构严谨。教师可以直接讲解给学生听)二、畅游双龙,感悟写作手法(一)独游双龙,独自赏景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老同游双龙,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你可以顺序游览,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景点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完成我们的学习方案:学习方案:默读课文,文中哪些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

6、出相关语句,可以边读边想象那里的美景,也可以把景物特点批注在旁边。学生自学批画,教师巡视指导。(二)共游双龙,景物共赏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哪一处景点给你的印象最深?读读文中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打乱文章的顺序,依学生发言顺序交流。 )如果学生谈到路上的景色美,则一读而过。1外洞(1)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教师相机出示照片(2)外洞很大、很高估计学生可从“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和“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3觉得拥挤”来体会外洞很大。 学生不容易体会外洞的高,可再读这一段结合“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体会。在想象中读出外洞的特点: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

7、都不觉得拥挤的大会堂该有多大呀!想象外洞的高大读一读。2孔隙 (1)理解孔隙的特点(又窄又矮) 。学生能通过小船的大小、进出内洞的办法体会孔隙的窄。 (教师相机出示乘船照片。 )出示并引导:如果这样描写“小船的小?”好不好?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仰卧,合适,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结合“并排” “刚” “再”体会叶老用词准确,语言精妙)总结:叶老精妙的语言描写,准确地写出船的宽度,也就是孔隙的窄。不仅是因为他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还在于它细致的观察,我们在爬山虎的脚一文已有体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结合这样的词

8、语感受景点特点。学生能从乘船的姿势及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来体会孔隙的矮。出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学生可能结合“从到到到” “挤压” “稍微” “准会”等词语体会叶老运用准确的语言描写通过孔隙时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矮)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我通过孔隙的情景和感受,指名读,评读,或教师范读。(2)总结孔隙的写法双龙洞的孔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老是用什么方法把孔隙写得这么具体、

9、形象,让我们读了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试着填一填。叶老通过_和_写出了孔隙的窄;通过_写出了孔隙的矮。学生容易谈到通过进出乘坐的小船很小、乘坐小船通过孔隙的感受来说明孔隙的矮和窄。容易忽略坐船通过孔隙的办法,可用“还有补充吗?” 提示。(3)在情境中理解“孔隙”浏览第 5 自然段,再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想一想这个孔隙是大还是小?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立足全文来理解:孔隙是相对于外洞和内洞的宽大而得名。 )小结:看来要把一个事物写具体,首先要细致观察,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准确的语言才能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43内洞(1)体会内洞的黑、大和美学生容易体会内洞黑,容易结合内洞与外洞的对比 ,

10、“十来进房子” 想象内洞的宽广。重点想象内洞的景物、体会双龙洞的奇美:出示: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种。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抓住“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名目有四十多”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来展开想像、体会。 )内洞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看几张照片。 (出示内洞的照片)引导交流:看了这些内洞的照片,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作者说:“即使不比作什么

11、,也很值得观赏。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60 多岁的叶老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其实文章还有另外一条行文思路,你们知道吗?相机出示:有困难变色或补充出示“一路迎着溪流”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录了,这就是内洞。教师总结:双龙洞的奇异美丽让我们每个人都赞叹不已,叶老文章构思巧妙,具体、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同样让我们赞叹不已。四、拓展延伸,强化发展1完成课后第

12、四题。2介绍:叶圣陶先生 60 多岁时,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冰绵洞、朝真洞,写下了游了三个洞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了来读一读。附板书设计:5、 记金华的双龙洞外洞 孔隙 内洞高而大 窄小船 黑矮乘船、进入 大5险感受 美5学习效果评价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总评。1我读“孔隙”一段能做到,请选择恰当答案( A读出感受 B读正确流利 C读正确 D不太正确) 。2同桌互查,读一读本文的过渡句。 ( A 读出 5 句 B 读出 4 句 C 读出 3 句 D 读出 2 句)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依次写了外洞( ) ,孔隙( ) ,内洞( )的特点,是按( )顺序练段成篇的。4叶老语

13、言准确精妙,请试举一例,如(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 字数)1理清行文思路,建构双整体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有两条行文线索:叶老的游览顺序,泉水流经的线路。教学伊始以整合标志着游览顺序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文本。在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情感后,仍以过渡句回归整体,领悟文本的另一条线索“一路迎着溪流” ,实现整体回归的文意兼得。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精准学生在学习“孔隙”一段时,能够粗线条感受叶老通过对“船的大小” “小船进出内洞的办法”“进入内洞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和矮。本课设计了细读文本的环节,深入引导学生结合“并排” “刚” “再”等词语体会叶老用词的精妙准确。并在此后的学习中强化运用。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懂文意悟真情。398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