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文化艺术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4420713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代的文化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辽代的文化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辽代的文化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辽代的文化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辽代的文化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代的文化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代的文化艺术(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卓歇图善于画马的胡环是辽代享有盛名的大画家,他的一些代表作在中国画史上被列为“神品”。现存被认为是胡环的作品有:回猎图、还猎图、蕃马图、卓歇图等。其中以卓歇图最为著名。这是一幅描写契丹族狩猎生活片断的作品。其场面广阔,人物众多,深刻传神,十分壮观。全画分三大段,第一、二段主要画狩猎归来的人马嘈杂的场面及骑士们滚马下鞍牵马准备休息舜间的人们在互相交谈的场面。深山会棋图绢画立轴。1974年法库县叶茂台7号辽墓出土。长154.2、宽54.5厘米。这幅画悬挂在墓室内,出土时有画轴。画面上主色调是青山绿水,有山崖,有松林楼阁,并有三人在下棋对弈。画的艺术风格显然受唐宋风格影响,但独具特色,山川布局,寓青

2、绿重彩于浅绛之中。竹雀双兔图绢画立轴。长155.5、宽60.2厘米。法库县叶茂台7号辽墓,与深山会棋图并列一处。设色花鸟画。主题是双兔,竹丛与花草为陪衬。竹丛下生长的花儿,有蒲公英、地黄、白头翁。据史记载,契丹族对兔子的喜爱远过汉族,甚至到迷信的程度,把三月三日定为“射兔节”,并有重阳节饮菊花酒,吃兔肝、鹿舌的习俗。彩色版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版画为绢地,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共3幅,同版印刷,此为漏印、套版彩色版画,其制法与唐代印染织物的夹缬法相同。该画印时素绢对褶,用缕孔雕版夹紧,缕孔处被染色,夹紧处不染色,形成图像。应是先红后蓝两次印成,黄色为刷染,五官、衣领等处用笔勾画。高65.8

3、、横62厘米。春之图在庆陵陵墓内,壁画装璜是十分侈华的,艺术水准最高。在墓道、前室及东西侧室、中室和各甬道两壁上彩绘与真人等高的人物绘画共70余个。最有特色的是中室四壁,各绘有一幅山水画,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构图严谨,鸟兽形象生动,描绘皇帝四时捺钵的景色。春之图。画师用一条河的断面表现出天鹅、鸳鸯、野鸭等几种水禽在嬉戏、觅食的景象。河岸杨柳吐绿,山坡上杏花开满枝头,象征春降人间。远景及近景点缀着野花和小草。作者以轻松、抒情的画笔,描绘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一派春天的景色。画高260、宽177厘米。夏之图画面中央是一个山丘,茵茵绿草覆盖着山背,牡丹、芍药、百合和蒲公英等花卉争相吐艳,夏日的

4、大自然更显妖娆,二、三群健壮的鹿儿正在悠然自得地跑着,有角的鹿更加美丽动人。画面的远景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更加突出夏日大自然的繁荣景色。画高240、宽185厘米。秋之图画面上以陡峭的山岩作背景。远处有两座小山丘,近有一道山岗,其上有笔直的松树,山谷中红叶错落,山上有鹿群,前后追逐,好一幅深秋景色。画高227、宽190厘米。冬之图远山林木已凋谢,近处溪流已封冻,低矮灌木之红叶更衬托出冬天荒凉的气氛。双鹿立于山丘之上,更有鹿群自上而下,唯见两株苍松,亭亭而立,已是寒冬时节,正是坐冬的良好场所。画高209、宽180厘米。库伦1号辽墓出行图壁画绘于墓道北壁,描绘墓主人出行前的场景。男、女人物大多穿着典型

5、的契丹人服饰,男者髡发,服圆领、窄袖长袍,脚穿黑靴。主人戴耳环,腰系革带,穿着考究。女主人着五彩的长衫,有飘带,有耳饰等。画面情节可分为三组介绍。A组:第2人为主人,左手下握腰带,侧身向侍从在吩咐着什么。左右的侍从有的躬身俯着捧紫皮帽(似是警卫);有的捧砚、拿笔(似为书吏)。第六、七人为驭马者,有的牵马,有的执长杆。B组:描写为女主人备车启程的活动。女主人饰金耳坠,着绿长衫,扎红腰带,佩葫芦形皮囊荷包。周边的女仆,有的在为主人捧镜整容。出行的轿车十分讲究,有着装华丽的棚,有帷幕、格帘,棚柱四角有流苏,车棚上有火珠的装饰。C组:旗鼓仪仗场面。五面大鼓置于地上,五根长杆束在一起,这是五面鼓的旗杆。

6、旗鼓,是贵族出行的重要仪仗。五鼓之前五人均头戴交角幞头,宽袖长袍,是汉人衣饰。这是汉服装的旗鼓拽刺,类似鼓手兼主人的贴身侍卫。旁边服契丹装的人,应是旗鼓拽刺的主管。再向前有6人为汉装,有的持物,有的抬大斗,这是史料所记载的“五鼓大斗”的横阵。全幅画长达22米,共绘有29个人物,人高达1.5-1.6米,整个场面以主人为核心,前呼后拥,车马相接,呈现一场豪华阔绰、骄横显赫的高官厚禄的场景。库伦旗1号墓归来图该画绘于墓道南壁。主要表现墓主人带领大队人马,经长途跋涉满载而归的场景。分三组画面介绍。A组:双驼图。双驼跪卧,高车支架,一个老者双腿卧坐于地呈稍事休息状。B组:车前车后的女仆们仍在劳碌着,有捧

7、钵者;有双手抱包袱与另人女侍在交谈的。车辕两侧有一扶辕老者正在与其他几人在议论着什么。C组:仪仗。执事一行6人,其中1人扛剑囊。这三组前后连贯,呈现着车毂乍停,男女主人已入室内,女仆们在往家中搬送着家什,男仆们与各色执事人员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稍事休息的状态,画中有静、有动,形成动静结合十分和谐的气氛。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散乐图河北省宣化下八里张世卿辽墓东壁壁画。长225、高175厘米。舞蹈与吹奏者戴幞(f)头,着长袍,高腰黑靴。关于散乐,辽史中有记载,其演奏乐器有:觱(b)篥(l)、箫、笛、笙、琵琶、五弦、箜(kng)篌(hu)、筝、方响、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拍板等。散乐受唐和五代

8、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这种散乐图常见于辽墓壁画中,如贵族出行、狩猎、行军中更显得突出。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乐队呈两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随着节拍翩翩起舞。乐队前排5人,从左至右吹觱篥者2人(第1、3人)笙者1人,击鼓者1人,击大鼓者1人;后排6人,打拍板者1人,弹琵琶者1人,吹横笛者2人,击腰鼓者1人,吹十二管排箫者1人。演奏图绘于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壁画,图有三人,一个站立在吹长箫,正中端坐击拍板,右一人半侧身向内而坐,手持双锤击方响。方响为黑色架,双排音键,每排8键。“击腰鼓人物”玉牌拓片辽上京城址中

9、出土。玉牌高5.4、长4.8、厚0.6厘米。四角各有一圆孔,应是一件装饰物。人物为髡发男性,盘足而坐,膝间置一细腰鼓,两手作交替击鼓状。此鼓为辽散乐中广泛使用,库伦6号辽墓中、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乐队中击鼓者与玉牌所刻人物及细腰鼓均十分相近。双人奏乐图内蒙古敖汉旗北三家子辽墓壁画,绘于天井南壁的两侧。汉人服饰。两人奏乐,东边一人头戴展角幞头,头微低,目稍下视,平眉大眼,双手握竖笛,十指按孔,全身贯注地吹奏。人物有短须,身着蓝色宽袖长袍,红色圆领,腰系黄色带。西边一人击鼓,躬身侧向吹笛者,头戴卷角幞头,长眉大眼,八字胡,口略张,面微含笑,双手持红色鼓槌,左槌击在鼓面上,右槌扬起;身穿浅蓝色宽袖长袍

10、,白色圆颂,腰系黄带,足蹬黑靴。莽势舞山西省浑源县圆觉寺辽塔南面浮雕上,有两幅独舞场面。男者右手上扬举过头,右手斜摆向右后方;女者左手扬举过头,右手斜摆向左手方。两人皆曲膝作前进姿态。莽势舞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北塔之北面浮雕有一男性老者独舞。右手持巾上举,左手背于身后,右膝微曲做踏步状。反弹胡琴舞蓟县白塔砖雕有反弹胡琴舞的图像。一戴帽者将胡琴举在头后方,双手反弹,或歌或舞。这是契丹族的典型装饰,着左衽长袍,腰束带穿靴。两脚交叉作踢踏动作,这是契丹舞最常见的动作。假面舞前窗户辽墓假面舞北京房山县云居寺辽塔西面浮雕。有一男舞蹈人,头戴假面具,似牛,舞姿如莽势舞,一手举过头顶,一手反背于身后。辽宁省朝阳

11、县前窗户村辽墓曾出土一鎏金戏童大带,其中一面纹饰为假面舞,一个戴假面的儿童正在舞动手中的令箭,右边一人手执鼓槌击肩上的鼓。第3人手扶脸上之面具,两脚作交叉跑动状。反弹胡琴舞打马球是契丹族最流行的体育活动,不但民间,皇帝在宫廷也举行击球比赛。如辽南京(今北京市)皇城城南有击球场。击球是在马上进行的,也称为“打马球”,在辽墓壁画中常有这种图像。陶罐上契丹小儿角觝图角觝即相扑,类似近代的摔跤。朝廷宴会、皇帝生日、祭礼节日等都要举行角觝助兴。辽代这种运动非常普及。在辽宁省朝阳县出土了一个辽代八角形白色陶罐,其上绘有契丹儿童摔跤形象。陶罐的四面均有绘画:第一面,绘的位于中央的小儿与左方小儿各自拱手蹲立练

12、功,以待角觝开始。第二面,画面是角觝即将开始,两个人互相扭搏之准备状态。第三面,画面是一人手持花朵,为两力士裁判,胜者得花(但两方正在准备,尚未开始)。第四面,两人角觝开始,力士互相拼命角斗之态。杂技狮子击鼓内蒙古敖汉旗北三家子辽墓,位于天井西壁有一幅残存的狮子蹲鼓绘画。其画面,狮子的头部已脱落,后肢伸直坐于鼓上,前肢抬起一上一下似在作击鼓状,尾向一侧卷起,这与今日之动物杂技有相仿之处。杂技狮子击鼓内蒙古敖汉旗北三家子辽墓,位于天井西壁有一幅残存的狮子蹲鼓绘画。其画面,狮子的头部已脱落,后肢伸直坐于鼓上,前肢抬起一上一下似在作击鼓状,尾向一侧卷起,这与今日之动物杂技有相仿之处。围棋敖汉旗白塔子

13、辽墓围棋盘和棋子围棋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不过古代围棋实物保留至今的很少。我们在几处辽墓中发现了围棋具,说明围棋在契丹人中已很流行。1966年在辽宁省朝阳市辽墓中出土白色玛瑙制成的围棋子。1984年在辽宁锦西市孤山契丹族萧孝忠墓中,出土围棋具及陶制的围棋子75枚,黑白两色,子上有模印的花纹。1977年在内蒙古敖汉旗白塔子辽墓中,出土全套的围棋具。在供桌下有高10、边长40厘米的围棋方桌,桌上涂有白漆,木质已朽。桌心长、宽30厘米处布围棋子,纵横各13行,现存黑子79枚,白子76枚,共计155枚。清理时围盘上有空格处。骨柄牙刷辽墓中发现数把骨质牙刷。其中,把柄长19.5厘米,另一把柄长19.2

14、厘米。牙刷植毛的部分因时间久远而脱落,两排14孔。彩绘星象图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发掘的下葬于天庆6年的辽墓。在墓室后室穹窿顶部正中,绘有彩绘星象图,其顶部正中悬铜镜一面,镜的周绘有莲花纹,以白灰为地,并涂一层淡蓝色表示晴空。在莲花周围绘北斗七星,四周绘五红、四蓝星,东为太阳,内画金乌,余红、蓝各四星,大体按正向和偏斜方向分布。中间一层绘二十八宿,以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为四方,各七宿。最外层分布黄道十二宫图。十二宫的排列,基本上是30度一宫,十二宫360度为一年。从当时春分点所在白羊宫向东算起,依次为金牛宫(已缺失)、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摩羯宫、宝瓶宫、双鱼宫。每宫以符号和图形来表现。古代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是明朝末年传入我国的。这一彩绘星图的发现,在时间上大大提早,图中各宫的图形已高度汉化。因此,说明契丹的天文是吸收汉族及其他天文知识而得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