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384417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峰一中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本卷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2、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

3、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

4、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3分A.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C.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

5、,需要引进东方智慧。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

6、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3C【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古寺黄昏朱以撒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皇皇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到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青鞋布袜的僧人的身影了。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

7、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吗?这种情景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不去的世俗,毫无清净可言,更无从做离奇的联想。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

8、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曾有人对我说,讨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传承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难以改变,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

9、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的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的照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

10、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第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皇皇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B. 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C. “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

11、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D.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5.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6. 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4. A解析 “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分析错误,主观臆测,曲解文意。5. 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2分,意思对即可)理解:黄昏时分,古寺人迹萧然,远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苍老朴实的本色;而人在黄昏的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

12、展,心境获得安宁,呈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 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1分)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世人粉饰寺庙,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会日渐消散。(分析部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2、 古代诗文阅读(1) 课内文言文 9分7.下列对词类活用现象分组正确的一组是( ) 3分死生亦大矣 所以游目骋怀 一死生为虚诞 侣鱼虾而友麋鹿 舞幽壑之潜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群贤毕至 顺流而东也A. /

13、 B. /C. / D. /7.【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大”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游”使动用法,使纵展,“舞”使动用法,使起舞/“一”意动用法,把生和死等同,“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舍”名词做动词,建造屋舍,“名”名词做动词,命名,“东”名词做动词,向东行驶。故答案选B。8.下列各项从特殊句式角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 客有吹洞箫者 高余冠之岌岌兮 是造物

14、者之无尽藏也B.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不吾知其亦已兮C. 为仲卿母所遣 府吏见丁宁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此余之所得也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8.【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辨识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选项A,“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式。选项B,“而今安在哉

1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安”做宾语;“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词“何”做宾语;“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选项C,“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式;“府吏见丁宁”宾语前置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式。选项D,“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故答案选B。9.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B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C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转头向户里,新见愁煎迫9B。两个“相”都是指代性副词,可译作“他A前一个“因”,副词,于是、就;后一个“因”,连词,因此;C前一个“以”,介词,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