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382845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荆州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A. 突出人的作用B. 强化神权色彩C. 注重道德治理D. 依赖血缘纽带【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故B错误;注重道德

2、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D错误。故选A。2.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

3、势力无关,故B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秦朝再分新郡进行管理的原因,学生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中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地方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 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A. 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 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 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答案】B【解析】据材料提到,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

4、终身“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科举入仕的观念受到重视,说明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崇儒入世的观念,故C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学生应该正确理解材料反映的科举入仕的观念问题,据此即可大胆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 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A. 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

5、控制B. 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答案】C【解析】古希腊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忽视了参政者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打击部落贵族势力击,故A错误;当时公民实行财产等级制,故B错误;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5. 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A. 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B. 推进城市自治运动的需要C. 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D. 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

6、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时间范围“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再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文艺复兴的时间,即可排无关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欧工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 20世纪以来,在英国议会投票表决过程中,多数党组织的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会党团的督导员则会指示本党议员如何投票,而多数议员因害怕失去党内任职机会也会接受督导员的指示。材料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 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C. 议会内阁制名存实亡D. 行政权力日益膨胀【答案】D【解析】据材料“多数党组织的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会党团的督导员则会指示本党议员如

7、何投票”,这说明内阁行政权力日益膨胀,干预议会,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故A错误;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议会内阁制名存实亡,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相关知识入手,即可提取出内阁干预议会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

8、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 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B. 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刺激了中国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故B正确;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映,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忧患意识的觉醒的角度分析各个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8.

9、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A错误;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错误;抗战时期主要任务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C错误;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干现象所处的时间范

10、围,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关键信息分析出抗日战争的时期,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 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A. 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C. 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D. 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知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故A正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其主要不同点,故B错误;国营经济的作

11、用和地位,也不是其主要不同点,故C错误;政权主要依靠力量都是工农阶级,故D错误。故选A。10. 1964年1月,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被外国媒体形象地称作“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得以实现的历史背景是A.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B. 应对世界霸权主义挑战C. 法国奉行“一个中国”原则D. 法国在亚洲影响力提升【答案】B【解析】1964年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中、法两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应对世界霸权主义挑战,故B正确;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中法建交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中法建交公报未涉及法国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故C错误;当时法国在亚洲影响力没有提升,故D错误。故

12、选B。11. 1917年3月2日,尼古拉二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很快,尼古拉二世发布退位诏书,俄国的政治进程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是指A. 沙皇王朝专制统治的结束B. 布尔什维克党登上政治舞台C. 俄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D. 通过武装耳争推翻临时政府【答案】A【解析】据材料“尼古拉二世发布退位诏书,俄国的政治进程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二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已经登上政治舞台,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使俄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故

13、C项错误;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临时政府,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尼古拉二世发布退位诏书”,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俄国二月革命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封建统治”的结论。12. 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答案】C【解析】据材料“

1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转折性词语的强调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 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这一现象从本质

15、上说明A. 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B. 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C. 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D. 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答案】A【解析】材料提到“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圩田”、“沙田”、“架田”、“山田”都是在适耕土地开发殆尽的情况下的产物,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矛盾导致开垦新的土地用于耕作,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故D项错误。故选A。14. 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这说明明代A. 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B. 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C. 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D. 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北方地区的棉花转贩四方,转鬻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形成了南北联系国内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海运畅通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