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

上传人:bub****888 文档编号:1143388 上传时间:2017-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 领导干部两提一创活动发言稿创新是现代管理的主旋律,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和关键举措。在竞争白热化的 21 世纪里,科技创新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已成为一切组织致胜的两大关键要素。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先生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驱动理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当人均GDP 在 1000 美元以下的时候,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驱动;1000美元至 10000 美元的时候,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本驱动;10000 美元以上的时候,经济发展主要靠创新驱动。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资本,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变

2、。2013 年 10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创新对于推动人类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006 年 1 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 2020 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进一步提出,到 2020 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要实现三个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二是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

3、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同时提出,到 202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由当时的 1.35%提高到届时的 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当时的 39%提高到届时的 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由当时的50%以上降低到届时的 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 5 位。上述目标的实现,将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能不能如期实现上述目标,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这里讲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既包括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也包括高层次创新

4、型领导人才。就中国新阶段的发展状况看,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领导人才,显得更为重要和尤为紧迫。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早在 2003 年,中共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就曾经明确提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三项核心能力,即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第一次把创新能力确定为人才素质的本质要求,作为区别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标志。人才通常从事着叠加劳动,而一般人力资源则主要从事着重复劳动。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是:能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讲前人没讲过的话,敢于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能够用战略眼光和全新思维看待和处理一切问题,敢为天下先。创新思维的基

5、本要求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因时制宜,知难而进,不断地开拓创新。世界上万物皆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摘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意思是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当年,西南联大最著名的教授陈寅恪,能背诵十三经,精通十四种语言,最擅长解答人所不能的疑难,被尊为“旷世奇才”!最能体现他学问高深、知识渊博的是他讲课时宣告四个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这铿锵有力的告白,表露的岂止是治学的超凡脱俗,更应是做人的高贵圣洁!由于讲课新颖独到

6、,且充满浩然正气,所以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连不少著名的教授也都堂堂不漏地赶来听他的课。由于他把教学水平与人格魅力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从三个方面对决定的起草过程、主要内容、讨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详尽的说明,其中使人备受震撼的是“三个不写”,一般性措施不写,重复性措施不写,纯属发展性的措施也不写。意思是,不写空话套话废话,要讲实话真话新话。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胸襟、气魄和睿智。“四个不讲”、“三个不写”,都是实力和魅力的象征,都是能力和艺术的体现,都是智慧和谋略的展示。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7、创新思维的结晶。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使命。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已经是人才大国,总体规模超过了一个亿,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足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匮乏并存状况,依然很普遍很突出很严重。大力培养、全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万火急、迫在眉梢。在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准确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人格特征归纳为 8 个方面: 一是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二是有旺盛的求知欲; 三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四是知识面广,善于观察;五是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六是

8、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七是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八是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大学郑其绪教授,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六个特征,即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应该包括四个: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品质。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

9、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开拓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必须具有创新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鉴别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尺度。任何创新活动都不能停留在理念上,必须付诸实践、见之行动,要在前人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的知识、技术和产品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被实践反复证明了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第四,必须具有创新的成果。创新成果是检验创新型人才的唯一标准,创新型人才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需要通过创新成果来检验。以上四个方面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

10、的完整的创新型人才。领导干部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反复倡导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他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的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思维的讲话精神,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一定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百折不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领导干部不仅要勇于创新,还要善于创新。在创新问题上,领导干部必须科学把握创新的形式、途径和方法

11、。创新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原始创新薄弱仍然是当下中国的软肋,亟待加强。创新的途径有哪些呢?管理学鼻祖彼得德鲁克先生曾经精辟阐明创新的七大源泉:一是意外之事发生。比如非典带来了危机应急系统。二是不协调。比如争执带来的思想碰撞。三是程序需要。四是产业变化。五是人口变化。比如老龄化,老年人口增多,促进保健业兴起。六是认识变化。七是新知识。比如纳米、计算机、网络等。大师的观点为我们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开阔了思路。要全面把握现代创新的完整内涵。2015 年 5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与七省市党委负责同志座谈时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

12、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全面阐释了现代创新的科学内涵,为整体提升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全面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指明了方向。“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既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又提出了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在努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真抓实干取得真成效,不仅要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要真正学懂弄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始终做到言行一致,严格要求自

13、己,自觉践行“两学一做”,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引导作用。2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作为引导思想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广播电视肩负着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在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如果不抓紧学习、不注重提升创新能力,不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提升综合素质,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要保证广播电视思想引领水平,繁荣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重在对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

14、发展的要求。现结合创建学习型、效能型、创新型单位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建立新的学习理念,是实现提升和发展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时代要求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创新也被提到了广播电视人的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学习、创新型组织被视作加速提升广电传媒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组织要持续发展,必须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即单位中的成员均应信守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不视其为某个阶段或为达到某个简单目标而进行的短期工作。因此在每个人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

15、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团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只有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才能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工作。那种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不愿意用心学习的想法,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态度,那种借口工作忙不去学习或者敷衍了事的做法,那种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而不是用来推动工作的现象,都是十分错误的,也都是十分有害的。因此,许多单位将干部职工的学习、创建学习型单位作为效能建设、创新建设的主要抓手,取得一定成效。我局在不断调整适应大广电发展的同时,把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全面学习”,做为提高效能、提升竞争

16、力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由局机关党委牵头成立了局学习型单位创建领导小组,对学习型单位创建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局党组充分支持该项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的学习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为学习理念的先进性、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团队学习的整体性、学习制度的连续性、学习成效的创新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二、建立有效载体,搭建创新学习的平台建设服务、学习、效能、创新型机关,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创新学习载体,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和调动全员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建设“学习、创新型团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教育培训模式,必须从全局的工作特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现实需要出发,大胆进行观念、机制和活动形式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形式和载体,不断创新学习载体。我局在开展创新学习中,把政治、政策和业务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