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326536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许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2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或按照学校要求将单项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表内),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内。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1. 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B.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3、輮:弯曲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D. 锲而不舍 锲:刻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B.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C. “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子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D.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B. 文章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C. 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

4、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努力。D. 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在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面不呆滞。4. 下列关于荀子劝学选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B. 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C. 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D. 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

5、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5. 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1. B 2. B 3. C 4. C 5. (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6、”“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輮”,结合“木直”“为轮”分析,应该译为使弯曲,通“煣”。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赤兔”“的卢”,是古代名马的名字,不是千里马。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7、。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表述错误,文中强调的是积累、坚持和专一。故选C。【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白沙”作为后面句子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择”的宾语是“乡”,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句意:蓬蒿生长在麻丛中,不用扶持就能长直,门包的沙子放在黑泥中,就和黑泥一样黑。这并非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它所接触的东西造成的。因此君子居住一

8、定要选择乡土,交游一定要接近贤人,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的方法。故选C。【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受绳”,用墨线量过;“金”,刀剑;“砺”,磨刀石;“知明”,智慧明达。(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9、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

10、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

11、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杨万里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注: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案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祭。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B. 颔联写柳条有气无力,花影支离破碎,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呼应首联的“独”,以哀景衬哀情。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静,下句主动,以

13、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D. 前六句采用虚实合的手法进行描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E. 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对景生情,顿生感慨。7.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6. BD 7. 首联一“独”字,点明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尾联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的浓浓思念。总之,全诗抒发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

14、、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颔联描写初春柳叶吐芽,迎风起舞,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景。D项,虚实结合不妥,都是描写眼前之景。故选BD。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7题详解】试题分析: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联拈出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上一首,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四周的景色。在这一首中,作者已由静观转入游赏,以下数句,都是游览所得,故其描写,更富有变化。“行”前加一“独”字,就突出了作者此时孤寂、无聊之情。中间两联,俱写眼前之景致,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眼前景色,固然很美丽,但诗人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因此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海棠,对景生情,顿生感慨。结句言自己辜负了两个春天。诗中所写春天景象,非不美好,而作者却有枉抛光阴之叹,可见眼前景色,徒增烦恼。诗人重笔叠写,也只是为了衬托此时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名篇名句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忧思难忘。(2)_,池鱼思故渊。(3)_,到黄昏、点点滴滴。(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停,往往有得,_。(6)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