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4326360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七世纪欧洲文学17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冲突的世纪。1640-16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帷幕,标志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要把封建主义彻底摧毁还需要有100年的时间。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各国文学发展概况 在17世纪最初的20年中,秉承了文艺复兴传统的人文主义文学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实主义思潮仍在继续发展,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维加等人正处在创作的盛期。莎士比亚的后继者本琼生写了大量现实主义的剧本,维加的学生和追随者们如吉连德卡斯特罗(1569-1631)等人的创作也体现着

2、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是,随着文化巨人们的去世和教会势力的加强,人文主义文学运动逐渐衰退,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相继登上欧洲文学的舞台。 巴洛克文学兴起于17世纪30年代。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义是珍奇和奇妙,用来形容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个词最初被用来形容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后来又被用于绘画、音乐和文学。巴洛克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灵与肉的冲突和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在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用支离破碎的形式和夸张繁艳的语言表达悲观颓丧的思想,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夸饰主义。巴洛克文学从意大利、西班牙传到英、法等国。意大利诗人马里诺(1

3、569-1625)和西班牙诗人贡戈拉(1561-1627)代表了巴洛克文学的贵族倾向。在英国,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是以约翰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的作品。巴洛克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1600-1681),他的剧作人生如梦体现了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德国文学中也有巴洛克的色彩,其中获得了世界声誉的是格里美尔斯豪森(1622-1676)的自叙体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从17世纪到19世纪,巴洛克一直是个带有贬义的艺术评语,一直到20世纪初德国文学史家弗尔夫林(1864-1945)撰写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及艺术史概要等书后,巴洛克作为一种对照性风格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世纪初产生的古典主义思潮在

4、法国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并逐渐波及到其他国家,成为了17世纪后半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正是在这一时期,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巨匠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人类文化的史册。另外,体现贵族审美观念的沙龙文学和代表下层市民思想趣味的人文主义文学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文主义文学也就是市民写实文学,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想,表现出乐观、粗犷的精神,以查理索莱尔(1579-1674)为代表,他的小说法朗西翁趣史通过一个流浪汉的一生描绘了五光十色的巴黎社会。 在英国,60年代以前主要是资产阶级清教文学,其后是古典主义。这个世纪英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约翰弥尔顿(1608-1674),他作为诗

5、人、思想家和政论家而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桥梁。在创作的前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诗作,其中有成名作圣诞清晨歌、最早献给莎士比亚的赞歌之一莎士比亚碑铭和著名的挽歌黎西达斯等。革命时期他创作了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等许多政论性的散文作品,堪称17世纪欧洲散文的冠冕。在艰苦的王朝复辟时期,弥尔顿忍受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巨大痛苦,完成了他的辉煌巨著: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斗士参孙(一译力士参孙)。这三部作品都取材于圣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者借古喻今,揭露了复辟王朝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坚定的革命理想。在英国诗人中,弥尔顿的地位常常排在莎士比亚之后,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

6、对后来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弥尔顿,在17世纪上半叶,英国诗歌有两个主要派别:骑士派和玄学派。骑士派诗人继承了本琼生的古典主义,喜欢把爱情当作诗歌的主题,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些方面和古典文学的因素。玄学派以神秘主义诗人约翰多恩(1571-1631)为代表,他们长于描写爱情和宗教体验,反映出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失去信心,诗歌比较晦涩,但是他们的艺术技巧在20世纪以后得到了许多诗人的青睐。 复辟时期,清教文学的另一代表作家是约翰班扬(1628-1688),他的寓意小说天路历程(1678)广泛地描写了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英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约翰德莱顿(1631-

7、1700)既是诗人和剧作家,还是17世纪英国最主要的古典主义理论家,被认为是英国批评的创始人。 1616年塞万提斯逝世以后,西班牙的散文已无法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但是17世纪上半叶戏剧家洛佩德维加(1562-1635)和卡尔德隆的创作非常活跃。 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又称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和市民世俗文学。知识点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近现代英国历史始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时期,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的阶段之一。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散文作品中围绕政治与宗教问题的论争文章急剧增多。

8、这一时期散文的巨著都具有庄重、严肃以及一种感人的壮丽特色。 诗歌方面,出现了骑士派诗歌和以约翰多恩(1573-1631)为首的玄学派诗歌,他们虽然在主题上局限性较大,但艺术上都精雕细琢。 玄学派诗歌是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流派,这一派诗歌多写爱情、隐居生活和宗教感慨,玄学派的名称来自于德莱顿,他称多恩“喜用玄学”。玄学匆宁说是一种技巧和风格的界定,他们在诗歌中往往采用奇异的节奏,独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从科学、哲学等领域里借用比喻和象征,依靠反讽和悖论,机巧而又理智,但有时流于晦涩。玄学派诗歌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彼特拉克抒情诗的统治局面,把口语体引入诗歌,富于戏剧效果,为英国诗歌的发展展示了一

9、个新的方向,并在20世纪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影响了欧美现代诗歌运动。 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 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为TS艾略特特别推崇,于其中布罗茨基和这位久远年代的异国诗人 .曾在欧洲大陆游历。也曾是宫廷中潇洒倜傥、前途无量的绅士。1598年,他被任命为伊丽莎白宫廷中最重要的一位爵士的私人秘书。他的仕途似乎一片光明。邓恩也能够逢迎那些达官贵人。但是1601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他与一位17岁少女秘密结婚,由此毁了自己的大好仕途。代表作品有:歌与十四行诗、挽歌等。 小说方面最重要的作家是约翰班扬(1628-1688),他是一位严峻虔诚的清教徒,对他来说,

10、文学首先表达的是清教徒的信念。他的代表作天路历程(1684)讲的就是一个宗教寓言,而其中的现象则多以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为依据。书中叙述基督徒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的遭遇,他历经了千辛万苦,最后胜利地抵达“天国之城”。班扬通过这部小说为人们指明了拯救灵魂的正确途径,小说里充满了对英国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人物有血有肉,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班扬的语言和叙事风格都深受圣经与民间文化的影响,行文简洁明确,语言生动有力,在写作技巧上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道德寓言”小说的先河。 王政复辟时期最知名的文学家是约翰德莱顿(1631-1700),他也是英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17世纪向18世

11、纪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人物,集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于一身。德莱顿的诗歌以当代生活为主题,尤其擅长讽喻,他最著名的剧本是改编自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性的一切为了爱情,德莱顿在剧中描绘了一对崇高而又悲壮的情人,着力于描绘二人生死相依的情感世界,也涉及到了荣誉与爱情的矛盾。德莱顿的文学批评以古典主义的“理性”和“自然”为立足点,博采众长,被后人称为“英国文学评论之父”。 王政复辟时期主要成就是风俗喜剧。从德国传入的“英雄剧”夸张造作,佳作不多。风俗喜剧描绘并讽刺上流社会的风气和道德准则,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代表作家有乔治埃思里奇(1634?-1691)、威廉威彻利(1640-1761)和威廉康格利夫

12、(1670-1729)等,其中康格利夫最为杰出。他的结构与技巧高于同时代人,如此世界(1700)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一剧种的成就。 【重要考点】约翰弥尔顿(1608-1674)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文学的高峰,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也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弥尔顿是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毕业于剑桥大学,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他的作品失乐园(西方三大诗歌之一)采用宗教讽喻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基本思想让人一目了然,即揭露当时的反革命力量,表达对自由的强烈呼吁。失乐园与荷马的荷马史诗、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并

13、称为西方三大诗歌。他的代表作有利达斯(英国三大哀歌之一)、复乐园、力士参孙等。 失乐园是弥尔顿一生思考的结晶,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失乐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知识点二:法国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政治基础与基本特征 17世纪的法国拥有1800万人口,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自足、工

14、业发达,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路易十三治下,首相黎塞留对内恢复和强化遭到削弱的专制政权,对外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使贵族和新教徒俯首贴耳,并于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院,以确保专制王权对文化的控制。1661年路易十四继位,采取一切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相信君权传授,即“王公们是神的使者,是神在世间的副手”,国王行使专制权利是神圣的。因此大力巩固专制统治,宣称“朕即国家”,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要求人人都服从他。贵族失去了在各省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被授予重要职务,两者处于势均力敌的局面,这种新的平衡使国家实现了新秩序,加强了国家的权威,二者都听命于国王。 与政治上建立专制王权的斗争

15、相呼应,文化领域出现了独尊古典主义的趋势。1635年成立的法兰西学院起初只有27名成员,至1639年拥有40名成员,被称为“不朽者”。学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是由夏坡兰起草的学院对熙德的意见,将“三一律”强加给了戏剧家。学院以其公认的权威性,通过对当时出版的文学作品的评价,使文学艺术适应封建王朝的需要而变得规范化,而学院的成立正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开端。 17世纪法国文学形成了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成为本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影响古典主义文学形成的除了这一社会背景之外,笛卡儿理性主义哲学和宫廷与沙龙社交生活的活跃也影响了古典主义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 古典主义文学是法国文学史的一个高峰。它的第一个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它主张文学应该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歌颂英明君王,崇尚公民美德,维护国家利益。布瓦洛提出“研究宫廷,认识城市”,就是要迎合宫廷与贵族的趣味。在古典主义文学中,国王的权威得到了高度的尊崇,两大阶级势均力敌的现实得到了充分表现。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崇尚理性主义,在笛卡儿的哲学著作中理性被置于最高位置,他认为人类的各种情欲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