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325975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政治试题第I卷选择题部分(60分)一、下列每小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精神产品。你认为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2017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3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市开幕2017年7月8日,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中国福建厦门举办自2017年9月1日起,三大通信运营商开始取消国内电话长途及漫游通话费ABCD2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

2、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3不同的民族,待人的礼节往往各不相同。这表明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B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C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肯定不同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4“竖大姆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

3、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C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D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5“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A文化

4、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7“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具有包容性D具有地域性8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中华文化之所以

5、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ABCD9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10读书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内心浮躁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

6、,你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当内心彷徨时,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你会觉得整个人都属于正义,内心充满坚定。这表明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积极的ABCD11“儒家文化”邮票记载了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不耻下问”等。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这充分说明A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B传统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能产生深刻影响C孔子的思想学说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D儒家思想完全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12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

7、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微信等方式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这表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BCD13“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而今,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色。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A尊重差异,理解个性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保持内涵,改变形式14中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8、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新情况的基础上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这说明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我们不可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15“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带走。”“地球资源有限尽量不用一次性消耗品”等环保标语处处可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些环保标语: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ABCD17“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9、。”明朱伯庐治家格言。这不仅要我们秉承勤劳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扫除愚昧的灰尘,这样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这启示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健康向上的特点B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C应该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D美德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18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同时又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观赏自然风光和领略“异国风情”是跨境旅游的两个主要目的。领略“异国风情”,实际上是在感受和体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世界文化的趋同性不同文化的排他性ABCD19龙,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在农历“龙”年,普天下炎黄子孙赛龙舟、舞

10、龙阵、唱“龙的传人”,沉醉在“龙”的世界之中。这主要说明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民族节日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ABCD202017年7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歌剧鉴真东渡登陆日本,演出吸引了大批日本观众。现场观众表示,本次演出将进一步增进日本民众对“鉴真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希望以后在日本有更多机会欣赏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该歌剧演出成功启示我们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认识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BCD21对于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

11、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A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B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C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D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22每座历史建筑,年代不同,建筑材料、结构也有所不同。杭州市文物保护部门为每一处历史建筑编撰了专属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使得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都能有的放矢,修旧如旧。该做法能够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全面继承历史文化,展现文化的博大精深ABCD23所谓“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的人被称为“现代

12、文盲”。目前,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不懂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令人十分担忧,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BCD24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活力的增强离不开文化创新。进行文化创新要促进文化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颠覆式改造反对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

13、主义ABCD25与漫画三个和尚也有水喝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A我们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B全面打破传统才能实现文化创新C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创新源于人们的聪明才智26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人们乡愁的寄托。推进城镇化要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这样做的原因是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文化区域特征乡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BCD27唐代诗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本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

14、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8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29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BCD30打工文化是与打工潮相伴而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起来的。打工文化的兴起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ABCD第卷主观题部分(40分)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