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325035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30题 每题2分 共60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2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净无为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3(2012西安一中期末考试)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

2、,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制建设D.礼乐秩序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下列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圣人之道B.主张格物致知C.致良知以求理D.早期启蒙性质5“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材料体现了谁的思想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3、;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其主张是A.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B.弘扬理学,恢复孔孟之道C.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7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其中,古希腊先哲和中国的圣人们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民主权利,源远流长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8有一天,甲乙二人在街上相遇。甲说:“今天天气转凉了,不是好天气。”而乙则说:“今天的风好凉爽,真是好天气。”与他们的说法观点相似的是A.“水

4、是万物的本原”B.“人是万物的尺度”C.“美德即知识”D.“认识你自己”9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是A.它强调了人的决定作用B.它劝告人类与自然分道扬镳C.它认为人本身的判断是宇宙万物的本原D.它揭示了人文主义的内涵10下图为德国发行的马丁路德的邮票,是为了纪念他对人类历史进步的重大贡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比文艺复兴有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他将思想解放的领域扩展到A.下层人民群众B.上流社会C.骑士阶层D.知识阶层11之所以说“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

5、价值”,是因为这场运动A.冲击了神学思想的束缚B.倡导“先定论”,挑战教皇的权威C.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平等D.用理性之光驱散了现实的黑暗1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弘扬人文主义 追求政治民主 否定君主制度 促进思想解放A.B.C.D.13伏尔泰认为,“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伏尔泰认为理性A.就是追求自由幸福、物质享受B.就是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C.是建立民主政治的精神前提D.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充分条件14“如果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

6、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该观点最有可能出自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康德15郭守敬主持编订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即“敬授民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对天文历法的要求 统治者对天文历法工作的重视 中国古代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视 中华民族比欧洲国家更勤勉聪慧A.B.C.D.16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

7、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17明中叶以后,“士商常相混”,亦商亦儒,甚至弃儒从商,在一些商帮崛起的地方,似乎成了普遍的趋势。即便是“儒风独茂”的徽州,民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材料实际反映了A.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徽州一带商人致富意在供子孙科举成名D.职业商人开始出现且地位日益显赫1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把工业化建设放在优先地位B.去私有制变革决心坚定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

8、.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19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正确的是A.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B.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在台湾C.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D.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20列宁说:“俄国二月革命是一次性质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爆发的原因也具有特殊性。”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的特殊性体现在A.俄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B.俄国在前线的接连失利C.各地人民群众不断发动革命运动D.罗曼诺夫王朝的屠杀政策21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

9、战争221938年4月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还,我各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D.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23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共和国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律。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罗马法强调公民法律地位平等B.罗马法改变了贵族随意解

10、释法律的特权C.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D.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24下图所示事件产生的影响是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B.加速并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C.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D.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被迫由北往南移25下面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26“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A.

11、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27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28“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29恩格斯说,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按照俾斯麦(普鲁士首相)身段剪裁成功的

12、”。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A.议会两院各司其职且互相制衡B.皇帝、首相是国家制度的中轴C.首相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D.国家权力结构体现了三权分立30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二、综合题:共2题 每题20分 共40分31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一胜一

13、败,其中的经验、教训非常深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鸿章的美国顾问毕德格说“李中堂(李鸿章)唯有尽其力之所能为而已。中国素不以与外国战争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会合之权。兵散则力分,故不能与外国争锋。日本改用西法,陆军、海军皆归部臣节制,故能通力合作,积健为雄。此中(中国)、东(日本)之所以异也。言官见东胜而中负,乃尽情诬罔,归咎于李中堂一人,此等言官以捕风捉影之谈,冀动朝廷之听,而思自坏其长城,其害中国较之敌人而更甚,殊为可衰之至。”照译前美国副领事毕德格在日本东京与外务省人员议论中东军务节略材料二 蒋介石于9月21日下午2时返回南京,即召集国

14、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会议决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和剿共计划,悉行停缓;(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结,抵御外侮;(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之处断。”曾景忠澄清“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方针研究的误区材料三 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到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先总统蒋公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毕德格观点的看法。(2)根据材料二,从外交、军事、政治、民众四个方面,概括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不得摘抄材料原句)(3)根据材料三,比较抗战前和抗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地分析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形成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