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20190612018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4324963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20190612018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20190612018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20190612018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20190612018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20190612018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201906120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20190612018(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

2、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

3、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六七人,时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三品,肴馔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

4、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从唐宋都市格局及其呈现出的不同气象可见,宋文化相比唐文化,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B.两宋都城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被宋代士人作为礼品互赠,

5、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D.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3分)A.第一段强调宋代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的作用,揭示了宋代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B.第二段通过唐宋都城的比较,从开敞的城市布局方面指出宋代文化具有的特点。C.第三段从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者都有扩大的角度说明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D.结尾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宋代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

6、,大师、精英层出,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具有开创精神,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大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C.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真率会”这种聚会形式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D.文人作品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也可能有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雪窗帘迟子建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

7、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

8、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

9、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

10、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天逐渐地亮

11、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B.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C.“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

12、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D.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5.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6.请概括“吸烟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2016年9月18日早上5点56分,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奠基人、两院院士严东升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8岁。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用1/4板块推出醒目的“

13、沉痛悼念严东升先生”专栏。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严东升欣喜若狂,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祖国,以了“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1950年2月,他中断了博士后研究历经周折回到祖国。严东升先生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七十多年来,他始终将自己的科技实践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无机材料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发展设计着蓝图并积极实践。刚一回国,严东升就马不停蹄赶往开滦化工研究所着手耐火材料的研究,因为他知道,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亟须重工业的崛起。1954年,严东升被委以重任,解决包头钢铁厂原料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给高炉炼铁

14、带来的严重问题。其间,大到宏观组织调控队伍,小到研究数据的精确统计,从车间到实验室、办公室,严东升都亲力亲为,巨细无遗,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60年代,严东升参与创建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这里,他把科研方向从传统硅酸盐材料研究调整为先进无机材料科学指导下的新材料研究,主持研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严东升先生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科技规划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工作。1984年,他主持制定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对中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面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

15、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主持开展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严东升一生简朴,“不管在哪儿,你都能看到严先生西装革履,穿戴整洁,但你绝对看不到他穿名牌,都是非常普通的衣物”。但他对青年学子和科研教育的出手却“阔绰大方”。严东升的第一个博士生高濂在悼念恩师时说:“1996年,严先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领完奖回所后到我办公室,拿出奖金支票和一沓银行的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有未到期的,有严先生名下的,也有师母名下的,看得出来是拼凑的。他对我说,这里一共20万元,交给所里,作为创立严东升奖学金的款项,帮助贫困生。”他一生关心和提携后进,乐于、善于发现和支持富有创见的年轻人。他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走出去”,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优秀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在如今的材料科学领域里,活跃着一批他培养和指导的学生及科研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严东升留给后人的,除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摘编自龚新叶环球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