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4280545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C.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D.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答案】C【解析】“土地之神、五谷之神”等字眼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即反映了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重视祭祀的信息,也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特点,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

2、映的是农业与国家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可知,自耕农生活较为困苦,故错误;由材料中的夫妻分工可知,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且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相互结合的,故正确;在中国古代男性主要负责耕田,从事农业,而女性则

3、是靠纺织业补贴家用,故正确。综上所述,D项符合题意;ABC均含有,排除。【点睛】组合选择题最好的解题方式是排除法,本题学生只需要根据材料“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的描述即可迅速判断出的错误。3.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A. 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C. 青铜器的制造D. 水利工程的兴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

4、力及古文阅读能力。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的记载描述的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诗经小雅大田中的记载描述的是除了公田之外,私田也得到大量的开垦。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公田上不再需要那么的劳动力,所以奴隶主贵族让奴隶开垦公田外的私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4.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A. 田庄经济自给自足B. 田庄商品经济发达C. 手工业者劳动繁重D.

5、农民受到沉重剥削【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从吃的、穿的、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故选A。汉代庄园内部基本自给自足,闭门成市,很少对外交换,故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B;材料并未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状况进行描述,无法得知手工业者劳动是否繁重和农民是否遭到沉重剥削的问题,排除CD。【点睛】本题考查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托材料,避免对材料作过分引申。5.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

6、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个体手工业【答案】B【解析】“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表明“它”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投入市场,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政府以及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B正确;ACD均与“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无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6.“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

7、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A. 发明缂丝技术B. 开始养蚕缫丝C. 改变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D. 推动棉纺织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是元朝人,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松江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选D。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以本色生丝为经,彩线为纬,以“通经段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排除A;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育蚕和丝织技术了,排除B;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才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

8、织业发展概况,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黄道婆所处的时代即可作出判断。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某幅名画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下列所述现象不可能在该幅画中出现的是A.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B.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C. 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D. 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宋代商业经济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关键信息看,风俗长卷、

9、汴京城内及近郊、清明时节、生活景象。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该名画应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宋代汴京商业经济繁荣的影响,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宋代商业经济的特点排查正确选项。ABC项反映的是宋代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打破,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反映的是纺织业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应出现了明朝中叶以后,故在清时上河图无法反映,但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特点。8.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海禁加剧了寇患B. 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C. 寇与商都是日本人D. 应当加强海禁政策【答案

10、】A【解析】【详解】题中“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的含义是开市后寇就会与沿海居民进行正常的贸易,转变为商人,如果禁市商人就会转变为寇。所以此题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了寇患A项正确;材料在表述海禁的消极作用,排除B项。C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排除; 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9.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A.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B.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土地兼并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豪强”“兼并之徒”“田主”

11、的称谓的变化的分析。依据题干“豪强”、“兼并之徒”、“田主”可知,土地兼并得到认可,故A项正确。题目没有涉及农民地位不断降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BC两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战国时期,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C. 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体现了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这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C正确;自唐朝后,农业生产工具创新较少,排除A;农业

12、高产作物引进于明中后期,这不能说明以前亩产量的提高,排除B;土地开垦只能增加土地面积,并不能提高单位亩产量,排除D。11.有人说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上的革命”。这里“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指A. 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B. 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 商业的繁荣促成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D.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上的革命”。 “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指欧洲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贸易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故选B。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属于“价格革命”,故A排除。CD表述均不符合商业革命

13、的表现,故排除。【点睛】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种类增多,世界由分散走向一体,贸易范围增大,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12.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A. 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B.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C. 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D. 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要受益者,而拉美国家则是其中的受害者,双方的立场不一致,故而

14、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出现两个时间点,故无法得出人的认识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全面,排除A;美洲文明在美洲发现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无从谈起,排除B;两种观点皆有丰富的史实支撑,看法是出于立场上的差异,无论是否会出现新的史料,这种看法不会发生变化,排除D。【点睛】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一般受个人的认识、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因素的影响。13.19世纪中期的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 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B. 民主政治完成,女权意识增强C. 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D. 对外

15、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答案】A【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使大量长期处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女性成为工厂中的工人,曳地长裙不便于生产劳动。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促使其裙子由长变短,故答案选A;主要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BC不是主要原因;D不符合历史事实。14.著名文人艾特生说,17世纪的英国房间里如果没有摆上金字塔式的中国瓷器,生活就会变得干枯无味,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说明( )A. 中国外贸政策助推商品融入世界B. 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C. 近代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D. 东学西渐对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服务、科技交易的场所。它是由各个贸易参加国或地区的市场,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市场综合所组成。根据材料17世纪的英国,中国瓷器、茶叶在英国大量出现,可知C项正确。17世纪中国的对外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