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材料教学教案-语文《论语》选读电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4216699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者爱人材料教学教案-语文《论语》选读电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仁者爱人材料教学教案-语文《论语》选读电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仁者爱人材料教学教案-语文《论语》选读电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仁者爱人材料教学教案-语文《论语》选读电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仁者爱人材料教学教案-语文《论语》选读电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者爱人材料教学教案-语文《论语》选读电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者爱人材料教学教案-语文《论语》选读电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者爱人一读16至630,分析:16【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指做子弟的年轻人。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仁:原指对人亲善,仁爱。这里指仁人,有仁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5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评析】 德才这一章讲的是修身的问题,在家如何,出外如何,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何与人交往,这些都是自身的道德修养问题。然后再

2、讲到做学问的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415【注释】1吾道一以贯之以:用。一以:即以一,宾语前置。2唯:恭

3、敬的应答词。“唯”与“诺”都是恭敬的应答词,有成语“唯唯诺诺”。3何谓也:即谓何也。【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512 630【注释】1诸:之于,兼词。2及:做得到。1博施:博,广泛。施,给予恩惠。2何如:如何。3尧舜其犹病诸其:句中语气词,表猜测,恐怕。犹:尚且。病,难,以为难的意思,意动。诸:之乎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能近取譬:能够就

4、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5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省略句,如有(其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评析】512这一章具体解释了“忠恕”二字中的“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30这一章具体阐述了“忠恕”二字中的“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读以上四章,小结:一、孔子“仁”的核心是什么?忠恕二、“忠”的含义是什么?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这一章节中具体讲到这个问题。630这一章讲到了“圣”与“仁”两个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圣”的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践仁的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5、乎?传不习乎?”(1.4)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注释:传:老师的传授。习:这个“习”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温习、实习,这里可译为“复习”。这段文字中,“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要积极为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在“谨而信”,而“传不习乎”则是与“行为余力,则以学文”相对应。三、什么人才会具有“忠”的品质呢?能够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样的人就可以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忠是建立在“孝悌”基础上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6、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l 过渡:是不是“忠”即是“仁”呢?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翻译: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尽忠于国家了。”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注释:1、令尹子文:楚国的宰相叫令尹。2、三士三已:不一定是实数,可能只是表示那事情的次数

7、很多。3、未知: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种方式,孔子停了一下,又说“焉得仁”,因此,用破折号表示。从这个材料中,可以看出,具有忠还不足以称“仁”,“仁”还应具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即“恕”。四、“恕”的含义是什么?这在课文中哪里可以找到佐证?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12具体讲到这个问题。五、忠与恕的关系如何?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区别:在内容指向上,忠侧重于外向性,竭力为人,重心指向他人;而恕则是侧重内向性,推己及人,重心指向自我。统一:在目标指向上,两者皆统一于仁,是仁的外在与内在的和谐统一,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最终的目标指向上,都集中于“

8、人”,即体现出本文的主题:仁者爱人。六、孔子为什么认为子贡做不到“恕”?(一)在孔子眼里,子贡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5.4)hlin翻译: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人是君子呀!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道:“什么器皿?”孔子道:“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注释: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是相当尊贵的。孔子认为子贡还没有达到“恕”的境界,孔子认为他是一个瑚琏,虽然珍贵,但终究不是君子

9、。即使是君子也不一定算得上仁人,这说明“恕”作为“仁”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孔子的观念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二)其实子贡是个怎样的人?子贡是孔门中最聪明的人,却又十分的正派,有极浓厚的人情味。他非常的能干,非常的机敏,非常的忠诚。但他并不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培养人的目标是造就一批道的传承者,以斯文不灭,所以他不大喜欢实干之才。他偏重于消极方面的优点,像愚拙,迟钝,木讷,柔弱,这些性格,在孔子看来,都近乎仁。他有种把智力上的弱点看成道德上的优点的倾向。反过来,他对诸如聪明、善辩,勇敢这些人性中积极方面的优点,又往往持怀疑态度。也就是说,他又有些把智识上的优点看成道德上的缺点的倾向。所以,他喜欢的是

10、颜回、曾参等人,而不大喜欢子贡、子路、冉求、宰我诸人,总是用一种怀疑而审察的目光看着他们。实际上,他最喜欢的颜回,除了能吃苦,别无优长。二回顾:上节课我们讲了前四章。补充:(一)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仁”由“人”与“二”两个部分构成。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此字称:“仁,亲也,从人二。”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这是说,从字源看,“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过渡:孔子

11、的“仁”以“孝悌”为根本,以“忠恕”核心,接下去我们来看看“仁”的具体表现,仁者是如何实现爱人的?读526至727,分析 526【注释】 1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3敝:使破旧,使动。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使动,使安逸。信,怀,可作使动,使信任,使得到关怀。也可作一般动词,即信任,关怀。根据使动的翻译: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根据一般动词的翻译: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从前后统一的角度,作使动用法比较好。但课文中用的是后者。【评析】孔子让学生“言志”,各人志向有何不同呢?1子路愿意将车马轻裘与朋友共

12、同分享,虽敝而无憾,强调的是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了对“仁”的追求。(物质上)2颜回不自我矜夸,是不自私己,一如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精神层面)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6.7)译: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3孔子则说要让老者有所安,对朋友信任,关心年轻人。如此爱人,已然具有“仁者”风范。(由己及人)4从这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三人境界是不一样的。这一段亦可看作孔子对于“仁者”如何去爱人的总括,要以己推人,为人竭忠,使得“老者安之

13、,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过渡:接下去三章则是孔子“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1017【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791542【注释】 相:帮助。【评析】1结合课后练习三,思考:有人评论这一章节说:“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4、?“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2孔子对师冕说的话可谓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必然困难重重。由“阶”至“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力亲为,及至入座,依然详细介绍在座之人。问题:同学们觉得这是一种繁文缛节吗?这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且孔子将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上升为“道”,作为一种礼节来规范待人的准则。由此可见,导盲不仅是一件善事,而是换

15、位思考之后的自我认同,是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刍思虑,也即“己之所欲,亦施及人”,这就是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竭力为人的思想表现。因此“相师之道”是孔子“仁”的体现。过渡:孔子对待盲人的礼节是“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那么这仅仅是对待盲人如此吗?实际上,在对待“有丧者”与“冕衣裳者”亦是如此。910【注释】1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2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过渡:孔子的仁爱,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人,还包括世间的万物。727【注释】 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