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211960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明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高三文科历史试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照题号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1. 商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略(打猎);乱风四:悔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徳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这说明A. 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商朝B. 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C. 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徳治国D. 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商

2、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说明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强调教化功能是儒家思想的作用,不符合商朝的史实,故A项错误;以徳治国是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与材料中时间和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并不能说明商朝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三风十愆”,同时,对于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应该从社会风气和道德养成的角度来理解,据此即可正确判断。要注意对社会风气所涵盖的范围的认识和分析,既有官僚、贵族,也有百姓。2. 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与此相

3、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 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 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 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D. 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周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祝祖先荫庇后世,更重要是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总结出的制度与规范,这对于王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因素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教化”,故A项排除;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中的真实含义;D选项无

4、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3.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B.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D.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故D项项正确;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点睛:材料“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 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是解题的关键信

5、息;从中可以看出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4. 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抽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 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B. 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 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 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外戚担任大司马大

6、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说明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故A项正确;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朝政不能说明西汉政府是军人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排除C;外朝三公仍然是宰相,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5. 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

7、年。此举A. 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B. 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C. 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D. 沉重地打击了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答案】B【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这主要体现了当时的抑商政策的一种,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商业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题干描述主要针对的是手工业和商业,与农业土地无关;C项D项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人投机倒把活动。6. 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可是到了南北朝后期不

8、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有的郡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央政府管理不力B.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A【解析】从州和县的关系变化来看,某些州竟然无县可领,说明地方形式变化较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社会局势动荡,造成地方管理疏松,故C项正确;A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排除。7. 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

9、。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B. 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C. 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D. 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答案】D【解析】题目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故排除A、B;由题目中“府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募兵由政府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等信息可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C项的说法错误;由题目中“府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募兵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等信息可知唐中期以来,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可支配土地日渐不足,被迫调整征兵政策,故选D。8.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

10、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A.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 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义”属于儒家思想,勇武女性是为孝义而杀仇敌则说明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勇武之风而是强调为孝义而杀仇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武士精神不是衰落而是增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

11、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为“孝义”而杀仇敌,还要知道“孝义”属于儒家思想。9.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反映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故B

12、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故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10. 北宋元祐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祐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A.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赋役负担不断加重D. 劳役制度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到“总计家业钱均定” 反映了力役征发逐步向以户等(赀产)为摊派对象的过渡,表明国家力役征发从“以丁为本”的时代逐步演进到“以地为本”的时

13、代,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1.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知府D. 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点睛:本题主要

14、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进一步的提升。12.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反映了人的不同的情感,这说明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故C选项正确

15、;A选项不符合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特征,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突出人的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故D选项错误。故选C。13. 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说明明代A. 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B. 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 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 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买棉织成纱,纱不是用来自己织布,而是拿到市上换棉或出售,体现纺织分离,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题干只是描述了纺纱的情况,不能说明农业的衰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意思“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卖木棉纱”。14.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 君主专制遭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