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课复习

上传人:ba****u1 文档编号:11420946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安全课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化工安全课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化工安全课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化工安全课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化工安全课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安全课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安全课复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工安全课复习一、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 何谓“三同时”? 答:2002 年 安全生产法步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的安全设施必须坚持“三同时”的原则,即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2. 化工企业重大危险源类别?答:共九大类1)工厂选址a) 易遭受地震、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b) 水源不充足;c) 缺少公共消防设施的支援; d) 有高湿度、温度变化显著等气候问题; e) 受临近危险性大的工业装置影响 ;f) 靠近公路、铁路、机场等运输设施; g) 在紧急状态下人和车辆难以安全疏散。

2、 2) 工厂布局a) 工艺设备和储存设备过于密集; b) 有显著危险性和无显著危险性的工艺装置间的安全距离不够; c) 昂贵设备过于集中; d) 不能替换的装置缺乏有效地防护; e) 锅炉、加热器等火源与可燃物工艺装置之间距离太小;f) 有地形障碍。3) 结构a) 支撑物、门、墙等不是防火结构;b) 电气设备无防护措施; c) 防爆通风换气能力不足; d) 控制和管理的指示装置无防护措施;e) 装置基础薄弱。4)对加工物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a) 装置内搅拌时,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自然分解; b) 缺少可燃气体、粉尘等在生产工艺条件下的爆炸极限数据; c) 未充分掌握因误操作、控制不良而使工艺过程处

3、于不正常状态时的物料和产品的正确处理方法。 5) 化工工艺a) 缺少足够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数据; b) 对有危险的副反应认识不足; c) 未分析化学反应热的危险性,并未分析或检测爆炸能量; d) 对工艺异常情况检测不够。 6) 物料输送a) 在各种单元操作过程中,物料流动未得到良好控制; b) 产品的安全标识不完全; c) 送风装置内的粉尘爆炸; d) 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 e) 装置内的装卸设施 。7) 误操作a) 忽略关于运转和维修的操作教育; b) 未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 c) 开车、停车计划不恰当; d) 缺乏紧急停车的操作训练; e) 未建立操作人员和安全人员之间的协

4、作机制。 8) 设备缺陷a) 因选材不当引起装置腐蚀、损坏; b) 设备不完善,如缺少可靠地控制仪表等; c) 材料的疲劳; d) 对金属材料未进行成分的无损探伤检查或没有经过专家验收; e) 结构上有缺陷,如装置不能停车,未对装置进行定期检查或预防性维修; f) 设备在超过设计极限的条件下运行; g) 对运转中存在的隐患或不完善的防灾措施没有及时整改;h) 没有连续记录开停车和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变化以及中间罐和受压罐内的压力值。9) 防灾计划不充分a) 没有得到管理部门的支持; b) 责任分工不明确; c) 装置运行异常或故障仅由安全部门负责;只是单线起作用; d) 没有预防事故的计划,或应

5、急预案不完善; e) 遇到紧急情况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f) 未实行由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共同进行的定期安全检查; g) 未对生产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的继续教育和必要的防灾培训。 3.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答: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两个国家标准,我国将危险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划分为 8 类、21 项。第 1 类 爆炸品(如炸药,硝化甘油等)第 2 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 1 项 易燃气体(如甲烷,氢气,乙炔等)第 2 项 不燃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第 3 项 有毒气体(如氯气,液氨,一氧化碳等)第 3 类 易燃液体(闪点小于或等于 61)第 1 项 低

6、闪点液体(闪点小于 28,如甲醇,乙醇,苯,甲苯等)第 2 项 中闪点液体(闪点28至45,如丁醇,乙酸,苯乙烯等)第 3 项 高闪点液体(闪点45至61,如甲酸,甲醛,丙烯酸等)第 4 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 1 项 易燃固体(如红磷,樟脑,镁等)第 2 项 自燃物品(如黄磷,硫化碱等)第 3 项 遇湿易燃物品(如钾,钠,铝粉,电石等)第 5 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 1 项 氧化剂(如漂粉精,双氧水,高锰酸钾等)第 2 项 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乙酸,叔丁基过氧化氢等) 第 6 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 1 项 毒害品(如氰化钾,砒霜,硫酸二甲酯等)第 2 项 感染性物品(

7、如含有致病的微生物,能引起病态,甚至死亡的生物化学制品)第 7 类 放射性物品(如夜光粉等)第 8 类 腐蚀品第 1 项 酸性腐蚀品(如硫酸,盐酸,硝酸,冰醋酸等)第 2 项 碱性腐蚀品(如液碱,有机胺等)第 3 项 其它腐蚀 4. 燃烧“三要素”、“四要素”是什么?答:燃烧三要素:有可燃物存在、有助燃物存在(即氧化剂) 、有能导致着火的能源。 燃烧四面体学说指出,燃烧除具备上述三要素外,还必须使连锁反应不受抑制,即自由基反应能继续下去,这是燃烧的第四个要素。5. “闪点”的定义?答:可燃液体表面的蒸汽与空气形成的混合可燃气体,遇到明火后,只出现瞬间闪火而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为闪燃,引起闪燃时液

8、体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6. 自燃点的定义?自燃点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自燃的类型?答:自燃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自燃点的影响因素:可燃物浓度、压力、容器 、添加剂或杂质、固体物质的粉碎程度等。自燃的类型: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自热自燃又分为由于氧化热积蓄引起的自燃 ,由分解发热而引起的自燃,由于聚合热、发酵热引起的自燃,由于化学品混合接触而引起的自燃。7. 什么是氧指数?答:氧指数又叫临界氧浓度(COC)或极限氧浓度(LOC) ,是用来对固体材料可燃性进行评价和分类的一个特性指标。测定方法:模拟材料在大气中的着火条件,如大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将材料在不同氧浓度

9、的 O2-N2系混合物气中点火燃烧,测出能维持该材料有焰燃烧的以体积分数表示的最低氧气浓度,此最低氧气浓度称为氧指数。 8. 最小点火能量的定义?答:在处于爆炸范围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中产生电火花,从而引起着火所必须的最小能量。9. 简述连锁反应速度表达式 的物理意义。= ()+(1)答:在连锁反应中,反应系统所处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杂质、容器材质、形状和大小等都能影响反应速率。式中,F(c)反应物浓度函数,fs链在器壁上销毁因素,fc链在气相中销毁因素,A与反应物浓度有关的函数,链的分支,在直链反应中 =1,在支链反应中 1。当 fs+fc+A(1-)的值趋向于 0 时,就会发生爆炸。10

10、. 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特征是什么? 答:物理爆炸:由物理变化所致,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系统内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均不发生变化。 化学爆炸:由化学变化造成的,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都发生变化。 11. 爆炸极限的定义?为什么可燃气与空气(或氧)的混合气在爆炸上限以上或下限以下时不会爆炸?答: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或氧)组成的混合物在点火后可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汽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燃烧上限) 。浓度在下限以下或上限以上的混合物是不会着火或爆炸的。浓度在下限以下时,体系内含有过量的空气,由于空气的冷却作用,阻止了火

11、焰的蔓延,此时活化中心的销毁数大于产生数。同样,当浓度在上限以上时,含有过量的可燃性物质,空气(氧)不足,火焰也不能蔓延,但此时若补充空气,是有火灾或爆炸危险的。故对上限以上的可燃气(蒸汽)-空气混合气不能认为是安全的。12. 计算爆炸极限的几种方法?1)闪点法可燃液体在闪点时的饱和蒸气分压正好对应着火的最低体积分数。下 =100闪总 %其中,p 总 混合气的总压力,常压时 1.013105 Pa; P 闪 闪点时该液体的蒸汽分压,Pa。2)按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时的化学当量浓度计算下 =0.550其中 C0为气体完全燃烧时物质的当量浓度。适用于估算链烷烃类可燃性气(液)体的爆炸下限。对于碳氢化合

12、物,在常压和 25条件下:上 =3.50, 上 =6.5下 , 上 =4.803)复杂组成的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 1=1100%式中,Lm混合气的爆炸上限或下限;Li混合气中某一组分的爆炸上限或下限;yi某一可燃组分的摩尔分数或体积分数;n可燃组分数量。 求混合气爆炸上限时,Li 全部以上限值代入,求混合气爆炸下限时,Li 全部以下限值代入。注意:ya+yb+=1(100) ;只适用于混合气中各组分气体的活化能 E 摩尔燃烧热 Q、活化概率的比例常数 k 等近似相等的混合气。4)可燃性气体和惰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 1+1) 100100+ 1%式中,Lm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合气的

13、爆炸上限或下限; Lm混合可燃部分的爆炸上限或下限; B惰性气体体积分数; 13.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答:主要有以下 7 项:1) 原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2) 原始压力:一般压力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且上限随压力增加较为显著。3) 惰性介质:惰性介质含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惰性介质含量增加到某一数值,可使混合物不燃不爆。 4) 容器:容器直径越小,爆炸范围越窄。 5) 点火能源: 点火能源增加,爆炸范围变宽。 6) 火焰的传播方向。 7) 含氧量:含氧量增加,爆炸范围变宽,其中下限影响不大,上限显著增加。14. 简述阻火器原理 。答:管壁的传热性能与管径的大小

14、都影响燃烧速度。火焰传播速度一般随管径增加而加快,但当达到某一极限值时,速度不再加快;随管径的减小而减小,当管径小到某程度时,火焰在管中就不能传播。阻火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15.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形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依据燃烧的“三要素” 、 “四因素” ,考虑化工生产的大气环境,主要是控制可燃可爆物质,控制着火源。1) 控制可燃可爆物质:取代或控制用量、加强密闭、注意通风排气、惰性化、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检测空气中易燃易爆物质的含量等;2) 控制着火源: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在有火灾爆炸危

15、险的生产场所,对这些着火源都应引起充分的注意,并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16. 什么是最低氧气浓度?答:在空气和燃料的体积之和中氧气所占的百分比,低于这个百分比,火焰就不能传播。17. 爆炸危险场所分成哪几个区域?如何定义?1)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0 级区域(简称 0 区):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环境。1 级区域(简称 1 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环境。2 级区域(简称 2 区) :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环境。2)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划分:1

16、0 级区域(简称 10 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或长期出现的环境。11 级区域(简称 11 区):有时会将积留下来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3) 火灾危险环境区域划分:21 区: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22 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有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23 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18. 静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通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在化工生产中由于静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 要具备产生静电的条件;2) 要具备产生火花放电的电位;3) 有能产生火花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