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孔子和孟子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4176015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介绍孔子和孟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介绍孔子和孟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介绍孔子和孟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介绍孔子和孟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介绍孔子和孟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介绍孔子和孟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绍孔子和孟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并说说他们的一生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因父母曾为生

2、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生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今山东曲阜城东南。3岁时丧父,母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郑国子产执政,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15岁时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0岁时生子,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21岁时改作乘田。孔子说:“吾少也

3、贱,故多能鄙事。”27岁时开办私人学校。30岁,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35岁时,孔子到齐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37岁时,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公元前513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40岁时,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公元前501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52岁(公

4、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此有所警惕和准备,使齐国阴谋未能得逞,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公元前499年孔子成为鲁的司寇,鲁国大治。公元前498年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君臣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遇公叔氏叛卫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公元前496年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公元前495年孔子去卫居鲁。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

5、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60岁时(公元前492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公元前491年孔子离陈往蔡。 公元前490年孔子自蔡到叶。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在卫时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公元前484年孔子68岁,是年齐师伐鲁,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

6、,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公元前483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卒。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公元前481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 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7、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

8、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

9、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学成以后,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生平,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

10、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子思,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

11、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孔子逝世后,儒家分为八派),易子而教,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一生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教无类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

12、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教育的机会,直至达到建立仁治之国和大同世界的理想。,孟子的一生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孟子的仁政思想值得我学习。“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