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141493 上传时间:2017-05-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告山杠爷》观后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被告山杠爷的启示群山环抱中的堆堆坪是个模范村,山杠爷是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他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威望极高,深得村民的拥戴。但没想到,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却逼出了人命,使自己成了被告。影片以侦探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山杠爷,表现了传统意识、传统行为与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之间的巨大矛盾。深刻揭露了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片中爷孙的感情可谓浓厚而且坚实,但是两个人却是片中的一大矛盾,分别代表了传统礼治和现代法治。山杠爷曾问过虎娃法律是为谁定的,虎娃怯生生的答道是为国家,却又立马改口说是为人民定的。可如果是为人民定的,人心

2、所向的是放过山杠爷,而法律执行者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却背离人民的意愿,又是为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到底在哪里?第一、解除封闭自治。堆堆坪处于整个乡最偏僻的地区,而这个乡又处于整个县最偏僻的地区,平时王公安都不经常进去,才造就了山杠爷一人独领天下的自治局面。时下中国很多乡村存有自给自足的因素,法律的触手一旦触及不到,它便会以自己的方式运转,以至于后来无视法律的存在。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解除部分地区的封闭自治,让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每一个的心中。第二,实现法治与礼治的有机结合。普法的失败很多时候因为二者的完全分离对抗。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使用所谓的拿来主义,单纯移植西方的法治,而需要用我国的

3、特色礼治融合。法治的实现,应该是与礼治相铺相成,公正的法律和制度要能够与善良风俗与村规民约相互衔接,重建和饱满现有的乡村法律体系,这或许会成为建设法治乡村的一条康庄大道。第三、从农民发展到公民。中国的农民很多时候扮演着一种隐身的角色,他们自己的话语权往往不是在自己的手里。而是在那些官员的手中,片中乡民只能通过山杠爷之手才能表达自己的话语,却无法靠自己一人站出来与违法做正面的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一代的出现,农民也意识到自己身为公民的存在价值:强英奋起反对杠爷的侮辱,虎娃质疑山杠爷的话语,村民告发揭露杠爷的行为。虽然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只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但随着普法观念的深入,星星之火足可以燎

4、原,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农民发展成为懂法守法的公民。第四、从人治到法治。法律是独立与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封匿名信不仅仅是让山杠爷成为被告,也是一种新时代人们法治思想的觉醒,带领堆堆坪跨入一个以法治取代人治的新时期,投射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之光。封建传统思想深深影响着老一辈的山杠爷,而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开始又立足于象征新一代的虎娃身上。爷孙的简单对话,突显了人治的恶。不知国法不懂如何尊重百姓,只知以罚制人。这样的山杠爷最终只会被推上法律的被告席。中国社会自古是以一个礼治为主的社会,秩序维护往往需要借助礼治理念,因此实现依法治国我们要走的路还远。但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的根本国策。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深入每一个公民心中的时候,山杠爷的悲剧也就不会再发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