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4146253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3文言文阅读恩施州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3-27题。(10分,每小题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奚:怎么。2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反也

2、反: (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4)舍问,其奚决焉 舍: 2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分)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26【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2分)27【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2分) 23(2分)(1)旨:甘美,美味,甘味 (2)反:反省 (3)好:喜欢,喜爱 (4)舍:放弃,舍弃 24 (2分)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5(2分) (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

3、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关键点:至、善,“虽”译成“即使”不扣分) (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关键点:好,判断句) 26(2分)【甲】教学相长也。(1分)【乙】君子之学必好问。(1分) 27(2分) (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1分)(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1分) 【乙】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黄冈(三)阅读下面文言

4、文选段,完成21-25题。(14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

5、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3)还次蒲州驿 ( ) (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6、A烨然若神人 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足肤皲裂而不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时人莫之知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则天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2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分)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2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2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存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_。 (2)乙文中张循宪

7、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_的特点。21.(1)同“披”,穿;(2)破;(3)停留,住宿(4)咨询或询问22.D(2分A.“炸然”的“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信然”的“然”是代词,这样。B.“而不知”的“而”表转折:“登轼而望之”的“而”表顺承。C.“莫之知”宾语前置,“之”代词,代张嘉贞;“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D.两个“异”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23.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24.(1)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关键词“中”“不若”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共2分)(2)

8、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关键词“具”“对”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共2分)25.(1)“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时大意正确即可,1分)(2)才能超群。(扣住“才能”来概括,大意相近即可,1分)黄石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

9、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注:偃卧瘠馁:卧床挨饿。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博学善属文(属:写)B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C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D便

10、语客(语:告诉)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2分)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12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1)不堪吏职

11、,少日自解归。(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9.C以为:让担任(做)10.B11.D“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特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无中生有。12.(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荆州愚公移山(节选)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12、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赋(节选)唐丘鸿渐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杜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

13、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注释:困蒙困于蒙昧。遇蹇遇到艰难。6.(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D.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7.(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虽我之死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9.(2分)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

14、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10.(2分)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11.(3分)用“/”给愚公移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十堰(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