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菜明的心理解读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141391 上传时间:2017-05-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菜明的心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菜明的心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菜明的心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菜明的心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菜明的心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菜明的心理解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在其代表作 红色英勇勋章中塑造的英雄典型亨利弗莱明是一个既勇敢又懦弱的英雄典型。本文从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角度,多层次、立体地解读了英雄弗莱明的各种心理冲突,揭示了这一典型身上的人性与兽性因素的相互转换,提出作家不是讴歌而是反讽自己的英雄典型,从而达到抨击战争社会的目的。其实,文学创作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英雄典型的塑造方法是可以多元化的,斯蒂芬克莱恩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或许可以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关键词:斯蒂芬克莱恩 红色英勇勋章 亨利 弗莱明 英雄典型在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英雄典型总是积极的、勇敢的,富于牺牲精神的,尤其在战场上的英雄就更是如此。

2、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在老人与海中,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明确地对英雄进行过这样的描述:英雄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种永不言败的勇敢精神似乎已经成为“英雄”的典型性格。我们很难想象,把英雄行为与懦夫心理统一在一起,更难以把英雄看成懦夫或者把懦夫视为英雄。然而,“英雄”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会具有一个平常人的心态,也会有胆怯、懦弱、孤独和恐惧。所谓“英雄”的背后是否也包含着某些“ 残忍”?所谓“懦弱”是否会表露出某些“人性”的特征呢?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在其代表作 红色英勇勋章中塑造的英雄典型亨利 弗莱明就是一个既勇敢又懦弱的英雄典型。作家在这一典型身上,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彷

3、徨、复杂和多元,为我们塑造英雄典型,不再把英雄行为与懦夫心理对立起来,创作了一个独特的真实典范。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就是一个立体的英雄典型,作家斯蒂芬 克莱恩从立体构造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不同平面之间相互冲突的矛盾心态,并且这一英雄的心态没有一个归一的主旋律,英雄与懦夫几乎并存在亨利 弗莱明的身上。本文将从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角度,多层次、立体地解读亨利弗莱明这一“英雄” 典型,努力展示人的心理构造的多层次性,充分揭示弗莱明身上人性与兽性因素的相互转换,指出作家不是讴歌而是反讽英雄典型,从而达到抨击战争社会的目的。实际上,文学创作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英雄典型的塑造方法可以是多元化的

4、,斯蒂芬克莱恩的独特艺术表现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一、立体的心理构造:现实想象象征红色英勇勋章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作者克莱恩始终围绕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理状态的变化而丝丝入扣地把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多数读者在读完这部作品之后,几乎都会产生一种困惑,亨利 弗莱明是否能够算得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真正英雄呢?英雄怎么会与懦夫联系在一起呢?为什么当亨利弗莱明奋勇杀敌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他人性的丧失呢?可以说,克莱恩采取的英雄塑造方法是较为独特的,我们很难从传统的角度来剖析主人公亨利 弗莱明。这一英雄典型的构造是立体的,我们也许从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视角来加以解读,可能会较

5、为深入地理解这一典型构造的独创性。针对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拉康于 1953 年的“罗马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主体心理结构”的“三界说” :即现实界 (the rea1)、想象界(the imaginary)、和象征界(the symbolic)。现实界是一种原始的无序和无知,主体无以接近和支配的领域,是欲望之源(类似“ 本我”,但不等于 “本我”)。想象界是一个欲望、想象与幻想的世界,它是在主体的个体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无意识往往在其间显露。象征界即符号的世界,它是支配着个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秩序,个体在其间通过语言同现有的文化体系相联系,同他人建立关系,形成一种语言关系中的“互主性

6、”(intersubjectivite) 。换言之,拉康认为:象征秩序对主体来说是建构性的,是主体成长的关口,正是经过象征秩序,我们才被锻造成人。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主人公弗莱明来自贫困和愚昧无知的农村,在其主观的现实界里涌动着各种欲望,其中一种主要的欲望就是求生的本能,要想生存的出人头地,自然就会滋生要当一名英雄的强烈欲望。在拉康看来,这种现实界里的欲望一旦被想象、被言说,就立即进入了想象界和象征界。因此,弗莱明战前对战争充满了好奇和幻想。然而,在他进入军营后不久,有消息传来,他们所在部队将赴前线作战,面临可能的危险。这时,在弗莱明的心理构造中,现实界里的求生本能和恐惧感就与想象界里的英雄欲望和

7、英雄感形成了一种不同层面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极端复杂的心态中,他开始想象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可怕场景和后果,不知自己为什么要报名参战,为谁而战,参军对自己是否有价值。他不断地进行自我追问。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及利昂 费斯廷格认为:“当人的恐惧被唤起时,会引起合群和社会对比倾向,以减小恐惧。社会对比是指人有一种估价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他们将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估价自己,并且是与相近的人进行比较来达到与他人的相似”(转引自利维森 139)。小说中弗莱明希望他的战友中也有人被这一个问题所困扰,有着与他同样的矛盾心理。在与战友威尔逊闲聊时,他了解到威尔逊对战争充满激情,坚信自己

8、的部队会胜利,并且决不会逃跑。弗莱明觉得自己与别人有距离,感到孤独,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落泊者”(Crane 17)。这时,弗莱明在与他人的语言关系之间就产生了新的矛盾,也就是象征界与想象界之间的另一层面的冲突。随后,这两个层面的矛盾冲突又非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第一场战斗开始了,弗莱明徘徊在求生本能的现实界与英雄欲望的想象界之间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不得不面对可怕的战争现实,战争会流血、会死亡。弗莱明现实界中的求生本能,理智地提醒自己是否该逃跑;另一方面,想象界中的他又憧憬着宏伟的战争场景,想成为一名“英雄”。最终,想成为英雄的他者的欲望压制了自我逃跑的企图。弗莱明迅速调整自己回到现实中,投入战斗

9、,他觉得自己是兵团、军队和国家的一分子,一股神秘的爱国热情在心中涌起,他只有一个愿望:战斗。然而,当敌人发动第二次进攻时,战争中人求生的本能又占了上峰,弗莱明感到不知所措、惊恐万状,觉得世界末 Et 似乎来临,弗莱明逃离了战场,安全了,现实界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弗莱明就是这样处在现实界与想象界的激烈冲突之中,饱受着自我分裂的煎熬。与此同时,弗莱明又陷入了代表着社会道德准则象征秩序的压制之中。弗莱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对一名士兵而言,最耻辱的事莫过于在战场上临阵脱逃了。弗莱明似乎已听见战友们议论他的刺耳的嘲笑声,说他是懦夫、是逃兵。他处在了现实界、想象界与象征界的极度矛盾冲突之中。弗洛伊德

10、认为:“有三种情况会导致焦虑和不安:一是害怕失去爱,二是害怕阉割,三是害怕失去社会尊重”(qtdin Kline 124)。对弗莱明来说,他的焦虑正源于害怕失去社会尊重。后来,弗莱明获知,他的战友在战争中取胜了,他十分震惊,更觉得自己可怜可卑。后来,在他亲眼目睹了战友吉姆考克林的死亡,在他意外地获得了一个英勇的标记之后,他的想象界又重新征服了现实界,他奋勇杀敌,成为了真正的英雄。作家克莱恩的深刻之处恰恰在于不仅发掘了英雄性格中的非英雄化因素,而且还看到了人性与兽性在英雄身上共存。二、动态的相互转换:人性与兽性之间通常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读者几乎都会从英雄身上去发掘英勇的品格,从英雄的自我牺

11、牲精神中看到人性的升华,把对敌人的恨与对同志的爱结合起来,以突出英雄身上的优秀品格。我们一般很难把英雄的行为与兽性联系在一起,似乎只有在反面人物身上才会有兽性的因素。然而,克莱恩却让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物身上。他在展示弗莱明这位英雄的勇敢行为时,又从另一个角度让读者感受到英雄的兽性,以至于令读者怀疑自己面前的英雄是否是真正的英雄,他的英雄行为是否值得去肯定。在这些不同因素的动态的相互转换中,我们所见到的主人公是很难用一个英雄或其他概念去概括的,人物性格不再具有一个主导的特征,而是呈现出开放的丰富特征。红色英勇勋章中,当主人公弗莱明亲眼目睹了他昔日的战友吉姆考克林的死亡场面,他受

12、到了强烈震撼。吉姆成为英雄的榜样和“自我”理想的化身,弗莱明这时把死亡看作是一种超脱,一种拯救,也希望像吉姆一样死去。此时弗莱明的死亡冲动用拉康的话来说不过是象征秩序的一个面具而已。不难看出,弗莱明羡慕的只是吉姆牺牲的壮烈场面和别人眼中的英雄形象,他希望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荣誉。后来,弗莱明又戏剧化地有了一个“伤口”,这个“ 伤口”竟成为了英勇的标记。在吉姆牺牲和 “伤口”的双重作用下,在第二天的战斗中,弗莱明表现得异常勇敢,指挥一班人作战。他像一只野兽冲向敌人,愤怒唤起了他英勇行为,也同时唤起了他的破坏本能,他一心想毁灭他人。作者在这里不仅展示了英雄,而且揭示了英雄的残忍,因为弗莱明开枪打死的

13、不只是自己的敌人,同时还是某些母亲的儿子,一些活生生的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破坏的本能,人性是本恶的”(qtd in Kline 38)。弗莱明变了,他不再是原来的弗莱明,不再具有个人的意志,失去了自我,而变成了一部纯粹的战斗机器。在战争最后阶段的一场战役中,整个军团就由下士威尔逊和弗莱明领导着前进,当兵团的旗手被敌人打死时,弗莱明接过旗帜,站在队伍中间,内在的兽性冲动支配着他。兽性让他的行动无比英勇,让他体验到了真正的快乐,愿为战争付出一切代价,甚至生命。也许读者不难发现,当弗莱明是懦夫时,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性的一面;相反,当他成为英雄时,我们则再也看不到他身上的人性化因素了。

14、弗莱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丧失人性、充满兽性的战争疯子。其实,一个人的身上往往会交织着各种因素:英雄的或懦夫的,人性的或兽性的。而且这些因素还是在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时而人性的因素占上峰,时而又是兽性的因素占上峰;时而懦夫心理令人嘲笑,时而英雄行为又使人惊叹。克莱恩创作的独特性还不止于此,他摆脱了一般塑造英雄的创作模式,他所揭示的英雄不是由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造就的,而是让一些似乎根本对立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互为依存、互为驱动。比如,英雄身上有兽性,懦夫身上有人性,兽性成就了英雄的行为,人性则导致了懦夫的心态。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克莱恩笔下的人物性格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不同的方面。从战争的

15、角度和集团利益出发,弗莱明的英勇行为是应该肯定的,而懦夫心理则是要否定的,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和非集团化的利益来看,弗莱明越是英勇,就越是非人性化的,甚至是兽性的。克莱恩非常艺术地把现实界、想象界以及象征界这三个不同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理性的层面表现了主人公的特征,又从非理性化的层面发掘了主人公的潜意识流动,还把这两个层面的冲突与象征层面的联系予以了充分的展示。在克莱恩那里,这些层面与层面之间的冲突不断地变化着、转化着,也就在这些运动之中,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弗莱明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的可解读性,在不同的文化语境或意识形态话语语境中,我们都可以从多角度、

16、多层次来欣赏和评价弗莱明。英雄弗莱明给读者的解读空间很大,作家留给读者参与创作的充分自由,读者甚至有时会捉摸不透作家要塑造的英雄究竟是怎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克莱恩笔下的弗莱明永远是一个当代英雄,一个当代读者可以去欣赏的英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不断丰富对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三、英雄典型的塑造:从讴歌转向反讽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英雄典型一般是被讴歌的对象,英雄的行为和精神往往是读者效仿的楷模。然而,在红色英勇勋章中,作家克莱恩非但没有去讴歌弗莱明,弗莱明也似乎没有任何品行值得读者去效仿,反而作家更多地是从反讽的角度,赋予了这位英雄许多可笑滑稽的举动和机遇。克莱恩反讽的焦点集中在弗莱明戏剧般地获得了一个英雄的标记,即头部的伤口,而就是这个并非英勇行为得来的标记,帮助他成为了同伴心目中的英雄。弗莱明在逃跑的途中,遇见了一群受伤的士兵,他开始羡慕起这些受伤的士兵,希望自己也有一个伤 El,一个荣誉的标记。这样,他就能回到兵团分享胜利的喜悦和集体的荣誉。正在冥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