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之地貌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125906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8.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之地貌教材(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地貌,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第三节 流水地貌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第五节 冰川与冰缘地貌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一、风沙作用 风对地表细粒物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与磨蚀两方面。 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与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而磨蚀则强调使砾石表面形成风棱,甚至于深入岩石空隙发生旋磨,形成风蚀龛、风蚀穴、风蚀蘑菇等一类特殊地貌现象。 (二)搬运作用 搬运的形式有三种:悬移、跃移和表层蠕动。 (三)风积作用 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

2、于地面,这种现象就是风积作用。,二、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1.风棱石与石窝 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即形成风棱石;石窝是一种直径20cm至12m,深1015cm上下至1m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洞或凹坑,通常出现于迎风崖壁上,密集时犹如蜂窝,由风沙旋磨岩石裂隙而成。如下图:,风蚀坑,风蚀穴,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直径10100m,深1米,平面呈圆形或马蹄形的洼

3、地,称为风蚀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比风蚀洼地大的多。风蚀洼地与盆地深度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积成湖,称为风蚀湖。 4.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 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就是风蚀残丘。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则称雅丹地貌。如下图所示:,风蚀残丘群- 风蚀城,风蚀城残墙,几种常见的风蚀残丘,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二)风积地貌 1.沙丘及其形态特征 沙丘的分类: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和多风向形成的沙丘。 (1)横向沙丘: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和复合新月形沙丘链三类。,(2)纵向沙丘:是指走向与

4、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丘,通常称为沙垄。巨大沙垄体上叠置较小的沙垄,则形成复合纵向沙垄。,“L”型沙垄,(3)多风向形成的沙丘:包括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反向沙丘等。如下图所示:,2.沙丘的移动 据研究,单位时间内沙丘移动距离为: D=Q/rH Q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的沙量; H为沙丘高度; r为沙的容量。 我国沙丘年平均移动速度多在510m间,小部分或超过10m。,三、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黄土 1.描述: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2.分布: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104km2,我国的覆盖面积有38104km2。

5、最厚的黄土在甘肃中部,超过400m。 3.性质: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纱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易含溶盐及粘土矿物。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 4.特征:疏松、遇水易散,垂直节理发育,有孔隙,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有沙漠化趋势。,5.定义:黄土是一种灰黄色、均质的、疏松多孔的、富含碳酸钙的粉沙质沉积物。,6.黄土的成因 风力侵蚀、搬运、沉积。 物质来源: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搬运动力:风力吹扬,成沙尘暴运动迁移,随着风力减弱,分选沉降堆积。 沉积环境: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平坦地面,缓坡地

6、面。,黄土高原的范围: (1)1955年中国地形区划:面积50万km2; 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祁连山以东。 (2)张宗古:面积40万km2; 北接毛乌素沙地,南抵秦岭,西达祁连山南段东侧,东到吕梁山。,(二)黄土地貌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动力,流水作用居首位。 1.黄土沟谷地貌 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与河沟几种。 2.黄土沟间地地貌 典型沟间地地貌有塬、梁、峁;所有黄土沟间地地貌都易形成陷穴、崩塌和滑坡。 如下图所示:,黄 土 冲 沟,花瓣状冲沟,黄土梁峁,黄 土 塬 峁,黄土塬: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极为曲折,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

7、被肢解。,黄土峁:形似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缘发育大量辐散状沟谷。,黄土梁 (远观) 长条形黄土丘陵地貌类型之一,其顶部为残塬的称为塬梁;顶部较平的称为平顶梁。,黄土梁(近观),黄土滑坡,黄土漏斗,黄 土 桥,黄土墙,黄土峡谷,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一、海岸地貌 基本定义: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海岸是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潮间带位于高、低潮间,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水下岸坡则指低潮线以直到波浪有效作用下界。,1.波浪作用 深水波形成于水深大于一个波长的深海区和浅海区;浅水波形成于海岸,由深水波进入海岸带转变形成;而深水波

8、波形不对称,前波陡而短,后波缓而长,波高随波浪向岸运动不断增大,最后到达岸边时波形陡立完全破碎称为激浪。 2.潮汐作用 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 在海峡和岛屿之间,由于地形变窄,潮差大,潮流流速也加大,尤其在海峡两端可以形成强大的潮流。当潮流流速为1020cms时,就可掀起粉沙淤泥,当潮流流速达到250300cm/s时,可搬运大石块,并把海底冲出很深的沟槽。,海岸地貌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6,3.风力作用 风吹过海面时,把能量传递给海水,产生波浪以及海

9、岸的增水或减水,从而造成海岸的侵蚀或堆积。因此不同的风向、风力强度和吹程,对海岸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风的吹扬作用,还成为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 4.河流作用: 河流每年输入海洋泥沙有17000亿T,堆积在海岸,为海岸堆积地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5.生物作用 海岸带生物繁茂,生物的生长和遗体堆积,对生物海岸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细贝壳堆积可形成贝壳堤海岸;红树林生长成为红树林海岸;珊瑚礁堆积成为珊瑚礁海岸。 6.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 海平面变动或地壳运动均影响着海岸带的范围、轮廓、侵蚀与堆积。第四纪更新世时,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气候的变化,引起了海平面多次升降。距今1

10、5-13万前的最后一次冰期末,海平面位置比今日低约130m,当时世界上许多大陆架都变成为陆地。 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直至今日位置。近一个世纪以来,海于面仍以每年18mm的速度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带向内陆迁移,形成溺谷,海面下降,陆地扩大,海岸带外移,原海岸带海底受侵蚀。,(一)海蚀地貌 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主要海蚀地貌类型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与海蚀柱、海蚀台。,海蚀地貌,海蚀柱和海蚀崖,(二)海积地貌 海滨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海积地貌。主要类型有2类: 1.横向移动为主

11、的海积地貌 波浪加上重力的作用,使岸坡上部物质不断向岸移动,岸坡下部物质不断向海移动,形成上下两条侵蚀带。两侵蚀带之间为一过渡带。沉积物在每次波浪周期运动中,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向海运动的距离,结果沉积物不发生位移,这一带就称为中立带。 中立带不断向下和向上扩大,最后使岸坡发育成为一条凹形曲线。该曲线上每一点的物质在每次波浪运动中,前进速度与回返速度的差值,正好为重力所抵消,结果只在原地作来回运动。,2,当海岸剖面成为上述曲线时,即为平衡剖面。 海浪还可以对沉积物发生分选作用。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在波浪分选作用下,粗粒物质上移,细粒物质下移。沉积物经过分选,形成由粗粒物质构成的滨岸堤和细粒物质构成

12、的水下堆积台。 物质横向移动还可形成水下堤和离岸堤。,2.纵向为主的海积地貌泻港式海岸可发生分段泥沙流。,(1)凹形海岸在转折处堆积形成海滩。,(2)凸形海滩在转折处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 若岸外有岛屿或者岬角,则可形成连岛沙坝,使岛屿变成半岛。这样岛屿称为陆连岛。 (3)粉砂淤质海岸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涨潮时淹没、落潮时露出的部分,称为泥滩,表面分布有涨落潮冲刷成的潮沟网。上部位于平均高潮面以上,只有特大高潮才淹没,多年生长盐生植物,称为草滩。,海积地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 A.毗岸地貌如海滩(包括泥滩); B.接岸地貌如各种沙嘴等; C.封岸地貌如拦湾坝,连岛坝等; D.离岸地貌如离岸坝等。

13、,二、海岸的分类:通常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我国以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为多;区域上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南部为多基岩海岸,北部为多泥砂质海岸,但南北各个岸段之间,往往是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相间。北部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基岩海岸为主;辽河三角洲,海河三角洲,新、老黄河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则以淤泥质海岸为主; 生物海岸仅分布在南方的个别区段。,(一)基岩海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海水淹没与海岸直交的谷地(西班牙的里亚地区为最典型,如我国山东半岛的荣成湾);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亚得里亚海东岸为希腊,西岸为意大利的达尔马提亚海

14、岸为典型); 3.峡湾海岸:海水淹没山地古冰川U形谷(挪威西海岸); 4.断层海岸:海岸断层分布,岸线平直(台湾省东岸); 5.岩溶海岸:海水淹没海岸的岩溶山地(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一带)。,(二)砂(泥)质海岸:砂岸大部分属平原海岸,可分为: 1.三角洲海岸:分布于河流入海三角洲沿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如渤海湾海岸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和滦河三角洲冲积平原; 3.泻湖岸:沿岸有泻湖分布,如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广东和广西沿海; 4.溺谷海岸(江湾海岸):海水淹没平原河口,如秦皇岛两侧的海岸; 5.三角湾海岸:溺谷经潮流和波浪的强烈冲刷扩展成喇叭形。,(三)生物海岸,该类海岸生物生长繁盛

15、,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在生物海岸之中,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为典型。,1、红树林海岸:红树林使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泥滩上的耐盐性植物群落。由红树林及林下沼泽泥滩组合的海岸,称红树林海岸。这些植物在世界上共有20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有高大的乔木,也有灌木丛林。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岛,种类较多,树型也较高大,如它东北部和北部的东寨港、清栏港、儋县等地的树高可达5-lOm,个别超过15m。向北随着气温的降低,红树种类减少,树型也变得低矮稀疏,到了北纬70左右的福建北部福鼎附近海岸,树高只有1m左右,成为灌木丛林。,2、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是以石珊瑚骨骼为主体,混

16、合其他生物碎屑(如石灰藻、层孔虫、有孑L虫、海绵、贝类等)所组成的生物礁。由珊瑚礁构成海岸称为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分布范围 与珊瑚生长的水温条件有关,珊瑚是热带海洋中的腔肠动物,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E。由于珊瑚的生长受到一定地理条件的限制,因此其分布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及暖流所经过的海区,总面积为60万km2。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热带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其次为海南岛及台湾。,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一)海底地貌 海底的靠近大陆、并作为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区域称为大陆边缘。在构造上,大陆边缘是大陆的组成部分。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基)。 1.大陆架 2.大陆坡 3.大陆隆 4.边缘海沟 5. 弧后盆地 6.深海平原 7.大洋隆起 8.大洋中脊 如下图,太平洋底巨型地形形态图:,(二)海底沉积物 1.近海沉积 近海沉积主要是大陆架上的沉积。近海区沉积的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较重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