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质量控制课件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117431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净化质量控制课件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血液净化质量控制课件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血液净化质量控制课件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血液净化质量控制课件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血液净化质量控制课件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净化质量控制课件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净化质量控制课件讲解(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透析质量控制,1、我国血液净化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影响血透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因素 3、血液透析质量控制的内容(SOP) 4、血液透析持续质量改进,内容,关于印发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的通知 关于开展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工作的通知 关于对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实行执业登记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血液透析质量安全监管管理工作的通知,2010年卫生部针对血液净化下发了四个通知:,我国血液净化治疗现状,1、全国有3500余家透析中心、登记透析的患者有26万余人,平均年龄53岁,男女比为:1.4:1,平均透析龄为3年。 2、血液透析患者的原发病依次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58.8%)、糖尿病肾病

2、、高血压肾病、多囊肾、肾结石等。,3、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治疗不容乐观:透析前 高血压治疗达标率为39.1%;贫血治疗达标率 (110-120G/L)为18.6%;血磷控制达标率 (1.13-1.18MMOL/L)为13.8%;血IPTH达标率 (150-300PG/ML)为24.22%。 4、传染病防治有待加强。血透患者乙肝阳性率为 7.81%,抗HCV抗体阳性率为6%。,5、血液透析患者转归:2010年死亡6424例, 平均年龄59岁,平均透析龄3.4年。其中心 血管事件(45.8%)和脑血管事件(18.1%) 是死亡的前2位病因。2010年血液透析患者 中,1137例进行了肾移植,653

3、例转为腹膜 透析。,我国血液净化治疗的发展趋势,1、2010年新增血透患者58732例,较2009年增加了36.1%,而2011年5个月就已经增加血透患者近4万人。 2、2010年血透患者的原发病有所变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下降,糖尿病肾病有所增加。因此有效防治糖尿病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总之,我国血透患者数量巨大,增长迅速;并发症治疗的达标率有待提高。加强血液透析的临床基础研究,强化血液透析的质量管理,促进血液透析设备和耗材的国产化,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尿毒症患者的救治率是今后工作的中心。,影响血透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因素,技术复杂,影响效果的环节多 专业性强,设备依赖性高 受经济条件的强烈影响 需要

4、患者和家属积极的配合和参与 是一项持续性甚至终身性的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医疗制度、护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水处 理间制度、库房制度、透析液配制室制度、复用室制度、设备维护制度等。 2、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医生、护士、技师和工勤人员)和各班岗位职责。 3、血液净化各种方式的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 4、血液透析风险预案及人力资源紧急调配预案。,血液净化治疗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依法执业: 1.从业医师、护士、技师持有执业证书; 2.经过血液净化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具 有血液净化从业资质。,血液净化治疗专业人员,人员设置: 1.由副高以上职称(含副高职),并有丰

5、富透析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医师担任主任(负责人); 2.由经过透析专业培训的主治医师负责管理透析的日常工作 3.护理负责人应有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技师:20台以上专职技师1人,不足20台须有兼职工程技术人员; 5.复用人员:必须是护士、护士助理或技术人员;经过培训,正确掌握操作程序; 6.配制透析液人员 :经过培训的透析室护士或技术人员。,患者管理,新患者,长期透析患者,新病人首次血液透析治疗前,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事项告知 签署“血液透析医疗风险知情同意书”“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者在透析前应进行肝炎系列、梅毒、HIV等血源性传染病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区分机透析

6、。 需建立血管通路(临时性和永久性),长期透析患者的管理,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透析间期饮食和水分的控制 内瘘的保护 并发症的预防,规范消毒隔离,从事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应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要求。,破膜,致热原反应,休克,电源中断,水质异常,留置导管感染,空气栓塞,血肿,凝血,溶血,血栓,水源中断,空气报警,首次使用综合征,渗血,血液透析风险预案,透析器复用管理,见: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透析室感染控制基本设施要求: 1、治疗区域设置合格手卫生设施(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设备); 2、复

7、用间设置洗眼器、洗手池; 3、血液透析室的工作人员进入透析室须更换衣 帽、拖鞋(工作鞋); 4、护理人员相对固定,不同时护理肝炎阳性和 阴性透析患者,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5、上下机操作时必须戴口罩、手套;上下机、更换病人时要更换手套; 6、清洗消毒人员有面罩或护目镜、防水围裙、长胶手套等防护用品; 7、感染患者使用设备、物品应有标识。,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透析前经血液传播疾病检测: 首次透前监测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标记物化验; 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乙肝、丙肝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艾滋病、梅毒抗体检测。,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肝炎病毒阳性患者透析区管理措施: 乙肝、

8、丙肝阳性患者分机、分区透析; 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每次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化学消毒。,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透析治疗过程须符合消毒隔离规范基本要求: 1、工作人员经专门通道进入,并更换工作服; 2、进入工作区,先洗手,穿戴个人防护,遵守手卫生; 3、治疗物品转运:治疗室准备物品,治疗车不在感染区与非感染区交叉使用;,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4、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每日进行有 效的空气、物表消毒,空气质量监 测每月1次,空气培养细菌应500 cfu/m3;手、物体表面细菌数10 cfu/cm2 5、医疗废物处理:透析废

9、水应排入医疗 污水系统。,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透析消耗品使用后处理规范: 一次性透析器、管路不得复用; 透析器复用必须遵照卫生部制定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感染患者不得复用; 一次性物品用于一个患者后应按医疗废物要求处理。,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感染控制监测: 1、透析室物体表面和空气检测:每月对透析室空气、物体、机器表面及部分医务人员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监测,保留原始记录,建立登记表; 2、使用中的消毒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每天更换,监测浓度并记录;,血液净化室感染控制管理,3、每次进行消毒剂余氯检测应有记录; 4、开展感染病例的监测,发现院内感染 病例2

10、4小时之内上报; 5、传染病报告:发现新发的乙肝、丙肝 或其它传染病应按照国家有关传染病 报告制度报告相关部门。,水处理系统、水及透析液质量控制,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及保养: 每半年对水处理系统进行技术参数校对,应有记录; 每台水处理机建立独立的工作档案,每天记录运行状态; 水处理系统的滤砂、活性炭、阴阳离子树脂、返渗膜根据厂家要求及水质情况进行更换; 做好维护保养。,水处理系统、水及透析液质量控制,透析用水的水质监测: 每月一次透析用水细菌学检测记录(须包括两个采样点:1.反渗水出口;2.反渗水回口),细菌数200 cfu/ml;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次; 每3个月一次透析用水内毒素检测记录(

11、须包括两个采样点:1.反渗水出口;2.反渗水回口),内毒素含量2 EU/ml;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次; 化学污染物检测:至少每年检测1次 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至少每周进行1次。,水处理系统、水及透析液质量控制,透析液配置室: 1、位于透析室清洁区内相对独立区域,周围无污染源,每班对环境清洁消毒1次; 2、浓缩液配制桶须标明容量刻度,应保持配制桶和容器清洁,每日用透析用水清洗1次,每周至少用消毒剂进行消毒1次,需有记录;,水处理系统、水及透析液质量控制,3、每周至少更换1次浓缩液配制桶滤芯; 4、每周至少更换或消毒1次容器,消毒后备用容 器应干燥保存。 5、定期检查成分及浓度:每月一次检查

12、记录,水处理系统、水及透析液质量控制,制剂要求: 透析液应由浓缩液(或干粉)加符合质控要求的 透析用水配制; 购买的浓缩液和干粉,应具有相关证件; 医疗机构制剂室生产血液透析浓缩液应取得医 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后按国家相关部门制的 标准生产,水处理系统、水及透析液质量控制,浓缩B液配制应在配制后24小时内使用,B桶外注明 配置时间; 当天未用完的B液应废弃。 透析液监测: 每月一次透析液细菌学检测记录(透析液 入口),细菌数200 cfu/ml;,血液净化设备的维护及保养,血液透析机维护与保养 有相关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等; 每台建立独立的运行档案记录(记录内容:每天 使用的病人、使用后透析机的消毒记录、透析机 工作参数校准结果记录); 定期按要求进行消毒,化学消毒或热消毒; 每月对设备消毒剂进行检测,包括消毒剂浓度和 设备消毒剂的参与浓度等。,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