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052566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346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周)._第1页
第1页 / 共34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周)._第2页
第2页 / 共34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周)._第3页
第3页 / 共34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周)._第4页
第4页 / 共34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周)._第5页
第5页 / 共3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周).(3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神话第一节上古神话(上)知识点:1、上古神话的概念;2、上古神话的分类。重点:上古神话的概念。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及其价值中国上古神话是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它反映了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典籍中,而尤其以山海经最为古老,文化内涵也最丰富深刻。较为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及抟土造人,黄

2、帝战蚩尤,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和思维基础,它产生于原始的蛮荒时代,当时人类的语言、思维等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希望认识并征服自然,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能力还很低下,人类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只能借助幼稚的想象和幻想,依据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来创造神话故事,表现他们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不过,神话尽管是在幻想中产生的,却有着现实生活的基础,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治水的鲧禹、逐日的夸父、射日的后羿等英雄神的形象,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刑天舞干戚,共工

3、怒触不周山,黄帝战蚩尤等反抗神,反映出氏族社会部族之间的相互斗争。神话思维的特征我们将放在以后再讲。 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一般来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不自觉的浪漫主义。而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那种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这正如马克思所言:“(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具有永久的魅力,永远给人以艺术享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就中国上古神话而言,无疑具有一种辉煌壮烈的庞大气势。这种大气势、大气象,不但对后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

4、且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们放在第二节再讲。二、神话的分类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创世神话中国的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地最为著名: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汉字“壹”、“贰”二字也蕴含着早期人类对于世界起源的解释。从字体上看,“壹”与“

5、壶”相近,“壹”之初义当为一种存放东西的器皿,是一种近乎封闭的圆状物,可能和葫芦相似,类似老子中“朴”的概念,可以代表世界尚未打开的混沌样态,可以说成后世哲学中的“无极”。而“贰”字中含有一个“贝”字,贝壳一分为二,则意味着由“壹”变成为“贰”,犹如后世哲学中的太极两仪,世界也就进入了一个天地开辟的时期。2、始祖神话始祖神话也就是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是女娲抟土造人。这一神话传说,见之于太平御览卷七十八所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类。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由此,女娲成为了人类的始祖,成为了人类的伟

6、大母亲。3、再创神话在世界各地神话中,还存在着这样的说法:天地开辟后,曾经遭遇世界毁灭的劫难,然后又由救世主重新创造世界。中国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可以归类为再创神话。女娲炼石补天这一传说,见之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女娲经过辛勤的劳作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栖居空间。4、洪水神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洪水神话。洪水神话反映出上古时代洪水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性

7、痛苦,反映出洪水灾害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而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中国洪水神话以鲧禹治水最为著名。据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九州。禹继承了鲧的遗志,不辞劳苦,“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最后率领民众战胜了洪水。5、英雄神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神话。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通常具有人的形象,他们都有自己神异的本领或经历,他们的业绩在于征服与创造,是人类集体力量的本质化表现。中国神话中的后羿既是弓箭的发明者,更是一个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据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曰:“尧时十日

8、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又如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体现出了一种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壮丽情怀与英雄气概,可以看成是中国历代追求光明理想的志士仁人的精神原型,也可以看作中华民族对时间“现在”的追求。此外,中国神话中还有大量的有关发明创造的神话英雄形象,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6、部落战争神话这类神话反映了原始部落联盟之间的斗争,有一定的史实的影子。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载共工与颛顼争帝: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9、,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与颛顼之战,反映出了原始部落间的冲突与较量。共工又是一个反抗神的形象,表现出了一种翻天覆地的威力。同时,这则神话也反映了古代人类对中国地理形势特点的幼稚认识。7、感生神话 感生神话指的是妇女因感应而受孕一类的神话。在中国神话中,简狄吞卵生契,姜嫄履帝足迹而生后稷,都属于此类神话。这类神话的产生,大概与原始人类不理解生育的奥秘以及当时“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婚姻有关。在古代人们看来,之所以能够生育子女,是由于图腾童胎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现在某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看法。根据近代民族学家对于澳大利亚的阿兰达部落的调查,阿兰达部落的人认

10、为,他们的图腾祖先曾经漂泊于各地,并且在不同的处所(石头里、树林中和水池里)都曾留下了童胎。如果妇女,特别是未婚青年女人在走近这种地方的时候,童胎就会进入她的体中,从而她就会怀孕。这与我国古代典籍中的某些传说可以构成一种互证关系。附录从地域上划分,中国上古神话可分为南部神话与北部神话。北部神话: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种种迹象上看,华夏黄河人群创造过许多神话,但由于黄河人群居住在黄河流域,大自然恩赐不丰,很早以农耕为业,生活勤苦,所以养成了注重现实、不喜幻想的思想特征。这种性格造成文学上浪漫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以致北部神话大量风流云散。后来,又因北方史学的发达,加速了神话的流失。现仅在秦以

11、后的淮南子、列子等典籍中保留了一些片断,如“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黄帝大战蚩尤”等。南部神话:长江流域的文化发展,略后于黄河流域。“苗”、“蛮”集团,其巫祝文化发达,所谓楚人“信巫鬼,好淫祀”,盛产神话。南部文学遂以浪漫主义见长,这与“重实际而黜玄想”的黄河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南部神话可谓得天独厚。如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远游等,便有许多优美动人、多姿多彩的神话。中国的许多重要神话都在南部神话中得到展示。另外,中国神话还可以分为东部蓬莱神话系统与西部昆仑神话系统。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昆仑神话神奇瑰丽,流传到东方以后,又与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

12、,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上古神话中的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羿杀凶兽、嫦娥奔月等属于昆仑神话,鲲鹏之变,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等属于蓬莱神话。其实,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神仙思想起源于中国的西方,最初的神仙都居住在昆仑山上,所以“仙”字从“山”,意为居住在昆仑山上的人,后来神仙思想东迁,才在燕齐之地生根。故所谓蓬莱神话,其实仍然起源于昆仑神话,山海经的很多神仙都住在昆仑山上。第二节上古神话(中)知识点:1、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2、上古神话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3、上古神话的演化。重点:上古神话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难点: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思维

13、是同先民的心智能力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当时人们理性思维尚不发达,还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种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提到的互渗律的制约,主体和客观是相互交融的一种关系,这和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有一定的联系。在他们眼中,一切都和人一样充满了生机与灵性,这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泛灵论产生的思维土壤。这种神话思维,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即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世界万物,并将自己的属性及感受投射到万物之中。这一点我们从文化气息学方面可以得到充分的理解。气息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凝缩在个人的发育生长过程中,所以人类早期的思维方式就类似于婴幼儿的思维方式。这一

14、点解释自然方面尤为突出。如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此则神语便是以人的生理来解释昼夜、四季以及风的形成。第二,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这一点也是由于当时抽象思维不太发达所致,并且这一点后来成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直觉式综合性思维方式,中国的书画艺术、中医及周易思想均与此有关。比如,抽象的时空观念,在中国神语中并不表现为单纯的刻度或几何学空间,它是和某些特定的内容及特殊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的,如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勾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

15、而治夏。中央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类似的说法在礼记月令及尔雅中也有体现,这种时空一体并以阴阳五行来统摄的观念在中国起源甚古,在山海经的神语中有潜在性的体现,这一思想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周易哲学及道家道教的神仙修炼之学影响颇巨,我们在分析神话作品时会运用这一点。第三,强烈的情感体验性。对人类来说,体验是唯一的真实,在先民那里更是如此。他们生活在自己内心的体验世界,与之相对应的神话自然有其情感性。这一情感体验既是其内心的需要(可参考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心理的神话),同时也使得神话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中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密(可参考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如山海经中写龙凤神话,带有一种“见则天下安宁”的祥和的情感体验。总之,神话是一种象征型或隐喻性的艺术,象征物与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虽然我们现在已不可能完全解释清楚,但这种联系方式本身却正是华夏民族思维方式最本真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与诗经的比兴及周易的卦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核心便是以五行为原则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如以葫芦、禽卵象征生殖崇拜,以北方、黑色、水代表生命的终结等。二、上古神话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上古神话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学的传统,它对中国文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