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政治巩固、外交.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038629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初期政治巩固、外交.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中国初期政治巩固、外交.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中国初期政治巩固、外交.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中国初期政治巩固、外交.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中国初期政治巩固、外交.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初期政治巩固、外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初期政治巩固、外交.(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讨论的是新中国政治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内容包括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我们可以将中国近代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课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进行简略对比,进而加深我们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探讨20世纪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扫描】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熟练掌握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具体内容及相关制度的确立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了解政治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历史转折的契机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一国两制”的伟大

2、构想及实践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具体内容【导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建设步入法制的轨道。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

3、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同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知识储备】1949.3,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49.9,中国政协一届会议召开,制定共同纲领代行宪法;1954.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19661976,文化大革命;19761978,徘徊前进的两年;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前提示】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2. 中国人民代表大

4、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知识梳理】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 七届二中全会(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北平2.会议内容: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首都、国旗、国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副主席;通过共同纲领: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中华

5、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变半殖半封建的国家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确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一)一届全国人大会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责权结束)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来)2、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确立3、内容: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4、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体现了两大原则:人民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1、1954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2、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族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族统一战线进入新的阶段。(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背景:(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2、实施:1954年的中华

7、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3、基本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4、概况:(1)到1958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自治区先后成立;(2)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课后作业】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2“依法治

8、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论人民民主

9、专政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A国家的政体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的原则D表现的阶级属性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与中共一起执政A B C D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10、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共同发展繁荣 进行民主改革 土地改革A B. C. D11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基础,主要体现在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A B C D1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指导B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均有他们的代表

11、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多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组织D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A性质不同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C职权不同D政党制度不同14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C率先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D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变

12、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以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随之迁往北京。4月29日,北京临时参议院举行开院典礼。材料三:与宪政历史有关的一组照片双十协定手稿一届人大代表进入会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请回答: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B 6C 7A 8C 9C 10B 11A 12D 13A 14A15(1)戊戌变法时,康梁等维新派提出师法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但在顽固派的反扑下失败。(2)武昌起义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13、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随着袁世凯篡权被废除。(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协会议,制定宪法,实施“宪政”,但因坚持独裁方针而未能付诸实施。(4)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具有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代表广大人意志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文革”期间遭到践踏。(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前提示】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确立,中国从此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文化

14、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时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知识梳理】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一)三大改造的完成1、时间:19531956,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称“三大改造”2、成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二)中国八大的举行1、时间:1956年9月,北京。2、内容:(1)大会正确的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各民族团结;(2)重申中共和个民族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健全国家法制;(3)强调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