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026420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才发: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宋才发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教育的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就我个人的理解和体验而言,我以为研究生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科研活动进行培养的,尽管他们也要必修和选修一些专业知识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为科研打基础的,特别是为随后写作学位论文奠定基础的。我从自己切的身体验中把读书分成如下三个阶段:(1)大学及以前的读书是“拿着口袋装知识”的阶段。从小学到大学读书基本上是为了消化课本,保证考试的合格率,基本特点是有题目、有答案,只要你能够把它从书上找出来就行。从小学到大学教师基本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注入式,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是靠记忆,基本任务是掌握老师传授

2、的现成知识。(2)硕士生阶段读书是“母鸡带着小鸡”寻找知识的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基本上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要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河床的两岸自由地采集知识的花果,基本特点是有题目、无现成答案,需要研究生动手研究出一个“有新意”的答案来。不管属于哪类问题,不动脑筋总是提不出来的,如果善于动脑提出问题,又带着问题去深入思考,那么收获就一定会更大,所掌握的知识就一定会更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研讨型,研究生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自学型,基本任务是对所习得的知识理解吸收、融会贯通。(3)博士生阶段读书是由“蚕”变“茧”成“蝶”的创造知识阶段。博士阶段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博士生学习的

3、基本特点是没有题目、没有答案,必须由博士生独立地创造出一个具体的研究成果来。博士生在读书期间必须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同时还要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铺展自己的学术道路,搭建自己创新知识的平台。我以为博士生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那么一段生命的历程,导师陪同学生走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离开导师之后他(她)能够独自地走得更好。博士生尤其要善于做读书札记,把自己的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使之成为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胡适就曾举例说:“我研究古代鲁语的代名词尔汝吾我等字,随笔记出研究的结果,后

4、来就用札记的材料,写成我的尔汝篇和吾我篇。又如我的世界主义、非战主义、不抵抗主义,文学革命的见解,宗教信仰的演变,都随时记在札记里,这些札记就是我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想的草稿。”1其实冠军不只是产生于竞技场,它实际上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和场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冠军。只要我们把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关注的和正在从事的事业当中去,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应当执著追求的。冠军只是一个荣誉称号,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激励自己在所从事的事业上做出更好、更多的成绩来。常常有研究生问我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5、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很难回答。我只能说每个年轻人都应当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尽管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最好,但是应当力求把它做得更好,竞争心态能够让人充满活力和动力。同时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佳的效率。我以为导师要着力培养研究生读书兴趣,自觉地处理好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关系,懂得读书不能够急功近利的道理。一个读书人如果最终事有所成,那么他(她)必定是学有所成,也一定是读有所得。因而一定要鼓励研究生尽量挤时间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不敢说我的生活习惯和读书习惯就怎么好,40年来我基本上是晚上12点才上床睡觉,早上5:306:00左右起床,8:00钟上班之前,我

6、起码比别人多出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研究生读书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一定要把读、问、思、研结合起来,读书不等于把书上的字从头到尾一字不拉地看一遍。自由自在地读书是很多人的理想,至少我就有这样的理想。有读书经验的人读书,通常会用好、用活自己的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书页上面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书页背后的事。我以为研究生读书就如同干事业一样,要有敬业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定要养成循序渐进的良好习惯,切忌一曝十寒,必须有向心(目标)、专心、疑心、恒心和慧心才行。导师要引导和催生研究生读书的浓厚兴趣。平心而论,任何一本书都可能或多或少的给人带来好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开卷有益”。自古以来读书就是文

7、人的一件“雅事儿”和“乐事儿”,更是读书人的一桩“平常事儿”。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喜好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譬如,他既可以选择体育、音乐、娱乐活动,也可以选择个人静静地读书。读书不但可以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且能够调节人的感情生活,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更让人回味无穷。然而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2008年7月13日在广州谈及中国学生的状况时直言不讳地说:“做学生首先要看书,现在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学生不爱看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学生尽管很勤奋,但“读的书未必有美国学生读的多。”“我想现在的学生花在网上玩游戏的时间太多了。美国好的学生看书的时间比中

8、国学生还要多。因为他们在中学、大学都要写研究报告。”2我以为青年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如果像丘成桐教授说的那样不爱读书,那真是一件非常麻烦乃至可怕的事情。我个人以为“看书”与“读书”从本质上说是有区别的,看书与读书的感觉和心情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看书往往只是浏览一遍、看看热闹而已,而读书则必须真的钻进去用心体会才行。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就是要与书上的内容发生碰撞、激起共鸣,进而让读书人得到思想的升华,成为自己大脑里永恒的“内存”。读书总是穷而后工的,一个追求物质享乐的人或家有书城的人,往往是不肯下笨功夫读书的。我是一个穷苦家庭出身的人,一辈子无其他嗜好,唯闲暇捧读并乐在其中;读书之乐,乐在读之。譬如,在

9、孩提时代,我在灶台前、纺车边借着微弱的光亮,读过经典名著西游记,在旷野中幕天席地朗读过唐诗、宋词。在中学时代,我在课堂上躲避任课教师的火眼金睛偷看过红楼梦,夏夜里冒着蚊虫的叮咬默读过水浒传。在大学生时代,我在丛密的林荫里阅读过流畅的散文,也躲在温暖的被窝里浏览过感情缠绵的爱情小说。尽管现在人老了,但是阅读的习惯改不了,也不想改。每天就那么静静地、哪怕读上几页书也好,都觉得这一天的日子没有虚度。偶或得到一丝感悟,便会乐得像个孩子似地感到无比的满足,有时候竟自个躲在那里傻乎乎地偷着乐。读书的确可以养性、可以怡情,使人的精神世界获得充盈提高。我每在焦虑急躁、心神不安的时候,就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读

10、。尽管开始很难读下去,思想老开小差而无法集中。但是读着读着,那颗烦躁的心就安静下来了。然后再会过头一想,原来那些烦躁不安全是庸人自扰。有时我生气了或为某件事情弄得很不愉快,也往往是找本书来读,借此消消怒气,稍过一会儿也就心平气顺了。所以,愚以为一个读书人只要手中有书,心情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的。根据我个人这一辈子的读书体验,总体来说读书大体可分为四种情况或者方式:轻松的书可以“闲读”,经典的书需要“精读”,大量的书宜于“快读”,只有少量的书必须“品读”。在我供职的单位,公家一般都订阅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民族报等供大家阅读;我家里私人常年订阅人民法院报、中国市场经济报、中国经济导报

11、、中国贸易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文摘报、京华时报或者北京晨报等10来种报纸,每天再忙也必须看报看题地把当天的报刊阅览一遍,否则就会有一种失落感,睡觉都会感到不安宁。导师要指导研究生读几本对人格塑造具有影响的书。我觉得研究生不但要爱读书,而且应当学会品书,尤其要读几本对自己一辈子管用、对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的书。读这样的书必须心怀敬意,在态度上必须仰视才行。研究生尤其要读一点自己感到非常费劲、吃力的书才好,也就是说一定要读一点不容易看懂的书,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攻书不畏难”的拼命劲儿。那种过目就忘“哄鬼式”的读书,在我看来只能叫做随意浏览。只有把读书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自觉做到虚心涵泳,切己体

12、察,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所以,我觉得“品书”是比“读书”更高一个层次的境界。只有用清水般的心态去读书,才能够体验出读书就如品一杯苦茶,越品滋味越浓、越品印象越深。一般来说出于外界压力读书终难取得真经,只有缘于内在动力去读书,才有可能最终修成正果。我觉得一位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必然是一位好的阅读者。阅读从来都是一种自由行为,如果一个读书人连这一点自信和爱好都没有,那实在是不了解阅读的意义和价值。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与承袭,更是创新与超越的过程,读书人不能盲目崇拜名人、权威,尤其不能拜倒在经典的脚下爬不起来,必须善于从否定中找到智慧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兴趣而阅读并非浪费时间,只有纯属于

13、强迫自己,没有任何目的地去阅读才算浪费时间。一个人随着自己阅读过的文字越来越多,最终他自己创作出来的文字也就会越来越多。一个人阅读的目的如果非常单纯,他的心也就随之而沉静,对世俗得失也就看得轻淡。记得宋人尤袤有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3他的这一席话,可谓道出了读书人读书的真谛。通常说来用眼读书是消遣,只有用心读书才是求真知。纵观历朝历代读书人的行为举止,我终究发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就是自强的人热爱读书,自满的人放弃读书,自大的人藐视读书。研究生读书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要想真正读懂无字之书,必先识有字之理。研究生读书一

14、定要做到“日进有功”,这种进步和提高不是盲目地同别人去攀比,而是要拿自己的今天和昨天做纵向比较,因为不同质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比较的。研究生读书一定要做到我在课堂上经常讲到的“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人、只唯真理”,能够自己主宰自己。也就是说读书重在“入”和“出”,“入”就是要进入状态而不游离,能够整体感知;“出”就是要跳得出书本而不被套牢,尤其不要被书本“牵着鼻子走”,确实能够理性地认识它、把握它。我以为学问就好比是枯根上长出的甜果,不是任何人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得到的,只有在不倦的孜孜以求中才能够最终获得。读书人在任何时候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千万不能够没有想好就抢着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会说的想

15、着说,不会说的抢着说。”一个文科读书人假如说他比别人稍微聪明一点,那就体现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已经想到了或者正在悄悄地做;一件事情可能要发生,在即将发生的时候他已经未雨绸缪。在人生的旅途上,有一条不容易跨过去的河,确实淹死了许多精明人,这条河就叫做“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凡事都必须有一个“度”。当一个人习惯于把自己的“聪明”,以算计别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他的那点儿聪明也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甚至非常讨人厌恶,只是人家碍于面子不点破、不说穿罢了。一个处心积虑想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多半自己也住在地狱里。我觉得读书人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据学问上的规

16、则处事,通常又是书生的怪癖。研究生应当不断地总结前人读书的经验教训,自觉地做一个有深厚底蕴的、头脑清醒的读书人。导师要教会研究生精读、泛读、略读和翻读的基本方法。看书宜多,读书宜精。曾国藩在治诸弟:读名人文集足以养病中指出:“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4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研究和掌握读书方法是为了推进阅读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加快更换精读的对象和频率。对于那些无需细读尤其是那些不必记住、背会的章节,我主张略读。正确的略读可以使我们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到更多的文献信息。所谓“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细嚼慢咽,只要了解书名、目录、提要或者标题、内容摘要,知道这本著作或者这篇论文讲的是什么就够了;到了要用的时候自己知道到哪里去找,并且能够找得到、找得快、找得准。“泛读”就是一天读好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