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025994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威远中学校高2017届“三模”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次、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2.所有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试题卷自己保存好,以备评讲之用。3.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据统计,国人平均6分钟看一次手机。手机中“爆屏”的APP应用,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了消灭微信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大家都在不停地点击

2、和进行所谓的阅读和分享:读转来转去的心灵鸡汤、笑话、各种吐槽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似乎很容易满足。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抑郁和疑似抑郁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新常态”。 由于手机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廉价、便捷的低门槛进入,我们常常因为“是好东西,可能对我有用,先存起来再说”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时间久了,那些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就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无用即是垃圾,这种“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行为,导致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人民日报一篇“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文章中提到了“信息极简”。信息极简即“精简信息输入源头

3、,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精简电子邮箱数量;关注要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笔者认为,细思其宗,要做到“信息极简”,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阅读选择。 毫无疑问,大众阅读已经迎来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种趋势。但同时,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古人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敛欲、清茶作伴、端坐书室,我们的碎片化阅读却是随时随地,它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习惯于

4、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你的生活是否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我们需要“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阅读是人们树立“三观”、认识社会、了解世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我们要选择“有营养”的信息阅读。极简主义阅读,是一次“断舍离”运动,在阅读范围从大到小的取舍过程中,摒弃那些毫无营养的信息,拯救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可能迷失的自我。因此,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

5、有用的阅读和思考。曾有人提出“世界名著快读”一说,即把每部名著概括为几十个字的故事,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阅读最多的名著。这是一件多么笨拙、愚昧的事情。浅浏览是知其然,深阅读则是知其所以然。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深阅读万万不可废。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碎片化的浅显阅读让内涵和理性力量匮乏,只能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难以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有改动)1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原文所论及的阅读方式的一项是 ( )A运用手机不停地阅读和分享,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各种新闻和服务资讯。不停地点击和分享那些转来转去的唾手

6、可得的各种吐槽或心灵鸡汤。B手机获取信息廉价而便捷,因此,我们常常因为可能有用要把好东西先存起来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C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D“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阅读行为,导致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让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碎片化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代表着一种趋势,更能让读者在“快”“轻”“浅”的阅读体验中,让阅读变得轻松有效。B与

7、古人端坐书室、沐浴焚香而读的郑重其事相比,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做到阅读的随时随地化,但所获得的却是知识碎片。C碎片化阅读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获取的知识也呈现碎片化,对人们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D在作者看来,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是知识碎片,因而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大家都应足够重视,不要被碎片化阅读束缚,我们需要进行“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B在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我

8、们应当进行阅读选择,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C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但要知其深意,就需要进行极简主义式深阅读。D“世界名著快读”,有害无益,虽说可以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名著,但那是肤浅的,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不利,因此我们应当摒弃浅阅读,倡导深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

9、、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

10、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

11、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12、。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

13、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

14、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有删改)相关链接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1997年出版了揭露“南京大屠杀”事件真相的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英文原作名为The Rape of Nanking),震惊了世界。该书随后被翻译成中文,流传广泛。但是,在策划和实施“南京大屠杀”的当事国日本,由于特殊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压力,南京暴行日文译本却于1998年在出版过程中惨遭夭折,留下了长达10年的不可思议的出版空白。张纯如本人因长年受压而产生心理抑郁,于2004年11月9日在美国吞枪自杀,以36岁的风华之年离开了这个真相莫辨的世界,令人惋惜。张纯如在一生中共完成三本书:中国导弹之谜南京暴行

15、华人在美国。洛杉矶时报形容她是“最好的历史学家和人权斗士”,是“在美国成长的华裔青年模范”。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B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C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D.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5.张纯如是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 6.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6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笑 嫂陈国炯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