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要点.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4003690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要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必备知识总结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研究的内容P2: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P3: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3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其作用P3: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P7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1、概念: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常伴随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P7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味态、熔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3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知识点三、掌握检验两种物质的方法P6 1水的检验(实验1-1):(1)物理方法 将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试管口,若玻璃片上出现水珠,则说明有水的生成 (2)化学方法 将生成物通过硫酸铜晶体(CuSO4),若白色晶体变蓝(生成CuSO45H2O),则说明有水生成2二氧化碳(CO2)的检验(实验1-4):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3如何闻气体P9(实验1-5):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课题2 化学是

4、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识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121会描述蜡烛燃烧前,燃着时,熄灭后的现象:(了解)实验探究步骤实验现象结论、解释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烛芯棉线、外壳石蜡、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黄白色的固体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燃着时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烛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石蜡具有可燃性熄灭蜡烛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产生,用火柴点燃白烟燃烧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

5、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2会用火柴的“碳化实验”说明蜡烛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说明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3会用实验法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说明有水生成。4会通过分析生成物,分析蜡烛所含元素: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知识点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P91掌握

6、两种气体的性质P9: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2掌握探究结论及证明方法:“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而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3掌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用燃

7、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知识点三、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 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一、药品的取用1 药品的取用规则P18: 另需注意危险品标志 (1)“三不原则”不闻、不摸、不尝。 即: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 (2)药品用量原则:有说明的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 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

8、;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2 固体药品的取用P18: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3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多倒

9、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P19的讨论内容 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P20。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 吸液时,液体不能吸入胶头内 滴液时,滴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

10、试剂)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P19。 量筒的使用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 可先倾倒,在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读液时“仰小俯大”;取液时“仰大俯小”知识点二、物质的加热P20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P20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

11、加酒精; 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2 给物质加热P21 (1)加热操作时的仪器组装: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2)加热时要保持试管外壁干燥 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防止冷凝

12、水回流),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3)P21讨论内容: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答:不能,防止药液喷溅伤人。 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 答:不能,防止外壁的水流下使试管底部受热不均而破裂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答:不能,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破裂。 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答:应使试管在火焰上

13、方来回移动,代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知识点三、仪器的洗涤P221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2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P26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P271 实验装置图(P27图2-3)2 实验原理: 文字表达式 化学反应式 3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B、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