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4003172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修辞)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修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修辞)(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引用 二、譬喻 三、代称 四、并提(合叙)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六、倒置(倒文) 七、委婉 八、省略,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 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引用的分类 引言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 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引事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 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引文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孟子梁惠王) 改引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李适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思考: 引用的目的是什么?引用分哪些基本的类型? 引用的目的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 含蓄、典雅 引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 (4)改引, 引用时把原文略加改动,或取一句话中最重要的几个字。,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

3、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譬喻的分类 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思考:譬喻有什么修辞效果?譬喻有哪些基本的类型? 譬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 修辞方式。譬喻的修辞效果主要有: (1)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譬喻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1)明喻:用“譬如,譬之,譬犹,犹,若,如”等加以表明 (2)暗喻:不用“譬

4、喻”等字眼,而是直接表述,但我们必须把它们当作譬喻来看待,才能理解。 (3)借喻: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4)博喻:一口气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个事物。,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 操短歌行)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 怀古)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 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用该事物的性状、

5、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返回,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1、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2、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6、(汉书景帝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孙左车为安阳侯史记孝景本纪,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李清照如梦令)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 文之事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耳目聪明 发皇耳目,返回,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修辞效

7、果 行文简约 形成对仗 互文的分类,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押韵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主人下

8、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返回,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 婉”。 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返回,八、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 赋棠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 七

9、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 省略主语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 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 )越于车 下;( )射其右,( )毙于车中。(左 传鞍之战),省略宾语、兼语 明日,子路行,以( )告( )。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 )辱之。 省略述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省略“曰”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

10、修辞方式。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我国比喻研究历史 一、先秦时期 墨子 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 惠施 夫说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庄子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荀子 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 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要用知道的事体来喻说不知道的事体,比喻 的作用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易于理解,比喻 是论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二、两汉时期 刘安 假象取偶,以相譬喻,假譬取象,

11、异类殊形(淮南 子) 郑众 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周礼注) 王符 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潜夫论) 王充 何以以辨?喻深以浅,喻难以易。(论衡),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勰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 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 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 则环譬以托讽。(文心雕龙)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四、唐宋元时期 皇甫湜 凡喻必以非类,岂可以弹喻弹乎 凡比必于其伦。 贾岛 四时物象节候者,乃诗家之血脉也。 皎然 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 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陈骙 易之有象,以尽

12、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 文之作也,可无喻乎?,戴侗 圣人因器以著象,立象以尽意,引而申之, 触类而长之,而天下之精义糜有遗忘焉。 道,从辵,本为人之行路;理,从玉,本位 玉之纹理,引而申之,则道之广大,理之精 微者无不通,以充类之术也。,五、明清时期 出现汇编比喻的专书 徐大元喻林 吕佩芬经言明喻编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吴曾祺 尝谓设喻之失,凡有数端。一曰:泛而不切,好取 华辞无关实义是也。二曰:滞而不化,胶于实迹反昧 大意是也。三曰:熟而不鲜,袭取旧文不得新义是也 。四曰:俗而不韵,杂用俚言,有伤大雅是也。明此 四端,则于设喻之道,思过半矣。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设喻第十九),六、20世纪 (一)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 钱钟书管锥篇 (二)比喻不仅是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 的工具和结果。 张明冈 比喻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认知作用,二是修辞作 用。 通过对已知事体同未知事体之间相似性点的比 附,使人们从已知的领域向未知的领域前进,扩大 知识面。,婚姻是牢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