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979417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高三第二次大考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

2、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

3、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

4、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美的历程)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

5、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 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 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 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 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 过生

6、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 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 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 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 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

7、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它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 而不是每礼拜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 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 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绳子的故事莫泊桑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

8、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

9、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

10、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

11、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

12、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13、分)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B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

14、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6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有人说应该改为“老实人的故事”,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熊十力:乱世为儒朵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1917到1918年间,参与孙中山幕府。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

15、“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