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测量产生与发展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3965428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心理测量产生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二心理测量产生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二心理测量产生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二心理测量产生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二心理测量产生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心理测量产生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心理测量产生与发展(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Psychological Testing,心理测量 psychological Testing,第二章 心理测量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 西方心理测量的早期探索 西方心理测量运动的发展 心理测量在现代中国的发展,第一节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一、能力测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能力测验的思想: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 汉代董仲舒提到注意测验:“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三国时期的刘邵的人物志可以说是一部研究能力的专著,把人的才能分为12种类型:清节、书法、术家、国体、器能、藏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雄杰。 1937年美国学者施瑞奥克(J.

2、 K. Shryock)将此书以人类能力的研究为书名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 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 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 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 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 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谓伎俩,张敞、 赵广汉是也。 术

3、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 陈平、韩安国是也。 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材也。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6世纪,我国江南有了“周岁试儿”的习俗。颜子家训:“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命之试儿”。,清代的益智图(七巧板)、九连环可以被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

4、验。,二、人格测量 孔子不仅论及学生的智力水平评定,同时也提出了性格类型的观点。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之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人的行为表现把人格划分为12种类型。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俱慎之人、凌楷之人、辩博之人、弘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三、对测量理论的最初探索 孟子(公元前327289年)就提出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刘邵对人才鉴定的意义、可能、困难和方法都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

5、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要知人要从九个方面考察: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方法是“八观”、“五视”。,“八观”就是:“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所爱,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五视”:“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古代中国心理测量的特点 : 1.描述性的,定性的,而非定量的 ; 2.分类式的 ; 3.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 4.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第二

6、节 心理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一、现代心理测量的起源 心理测量的前提是人的个别差异,对于人的个别差异的关注是源于18世纪天文学上的一个事件。1796年,天文学家N.马林斯基因为助手金内布鲁克观察到一个星体通过另一个星体的时间比自己晚0.8秒而辞退了他。 天文学家贝塞尔,1879年冯特等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被试对于同一刺激的反应时间常常不同,后来认识到每个人的反应时不同。,法国医生艾斯克罗尔(G.E.D. Esqurol)对于智力落后(mental retard)儿童与精神异常者(insane)作了区分。并发现语言能力是智力水平的最可靠指标 法国医生沈干(E. Seguin)对于弱智

7、儿童的诊断与治疗,开办智力落后儿童学校,二、现代心理测量的开创者 (一)高尔顿(Francis. Galton) 1869年出版了遗传的天才提出人的智力由遗传而来,智力水平分布是正态分布,其差异是可测量的。1884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成立了一个人类测量实验室。后迁移到伦敦南克圣顿博物院进行研究,长达6年。,高尔顿发明了用于长度视觉辨别测验的高尔顿棒,用于测量听力的高尔顿笛。 高尔顿在现代心理测量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把统计方法用到了对于个别差异的资料的分析中,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并被他的学生皮尔逊(Karl Pearson)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积差相关公式。,(二)卡特尔(James

8、M. Cattell) 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心理测验”(mental test)的概念,报告了他编制的一套能力测验在大学生身上测量的结果,并讨论了测验理论上的一些问题。,握力测验、动作速度、两点阈测量、最低痛点测量、最小可觉差测量、声音反应时测量、颜色命名、长度知觉判断、时间判断、复述字母数等,(三)比内(A. Binet) 188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推理心理学,1889年在那索建立了法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3年出版了智力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智力的定义,认为智力是高级的心理过程,包括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04年,法国公共教育

9、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公立学校中落后儿童的教育方法,比内作为成员主张用测验方法鉴别智力落后儿童,尽管遭到反对,但他与助手西蒙(T. Simon)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验量表:比内西蒙量表。1905年在心理学年报上以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为题发表。,该量表有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项目组成,可用来测量判断、理解、推理等能力。1908年,比内发表了修订后的比内西蒙智力量表,题目总数增加到59个,所有项目都按照年龄分组,组别从3岁13岁,并建立了常模。1911年发表了第二次修订本。,在心理测验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内的10年。,三

10、、心理测量运动的发展 从20世纪初叶开始,西方心理与教育测量获得迅速发展,发展的基本轨迹是:20年代进入狂热期,40年代达到顶峰,50年代以后经典测量的理论趋于成熟并稳步发展,60年代以后测量理论出现新的动向,尤其是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的出现引起了心理测量的深刻变革。,(一)智力测验的发展 比内西蒙智力量表发表后,各种语言版本纷纷出现,最著名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L. M. Terman)于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动是推孟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水平高低。,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911年,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家斯滕就提出用心理年龄与实

11、际年龄的比值(心理商数)表示儿童的聪明程度,推孟在修订比内西蒙量表时将其改为“智商”的概念。,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1917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耶克斯(R. M. Yerkes)等心理学家为军队编制了团体智力测验,即“陆军甲种测验”(文字测验)和“陆军乙种测验”(非文字测验)。运用这两种测验共测量了200多万官兵,积累了大量资料。 战后也被广泛应用。20世纪20年代,智力测验出现了狂热的势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Spearman)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开始研究智力结构,提出智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推动了30年代50年代智力结构研究,并

12、为编制新的智力测验奠定了理论基础。,30年代,心理学家瑞文(J. C. Raven)针对斯皮尔曼的“G”因素编制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瑞文彩色推理测验”、“瑞文高级推理测验”。,40年代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 Wechdler)相继编制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1949)、“韦氏成人智力量表”(1955)、“韦氏幼儿智力量表”(1967)。韦克斯勒的贡献是:(1)运用了离差智商代替了比率智商,(2)把智力量表分为语言量表和操作量表。,(二)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最初的智力测验测量的是人的一般能力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也编制出了一些有关特殊能力的测验,如“学业能力倾向测

13、验”。主要测量语言理解、数学推理、空间定向、知觉速度、机械操作等。,(三)成就测验的发展 1897年,赖斯(G. Rice)就编制出了美国学校儿童拼读能力测验。 20世纪初,桑代克(E. L. Thorndike)编制出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该测验运用心理测量原理,编织出评定学生书写、作文、拼读、算术、计算和推理的量表。,1923年,凯利(L. Kelley)、鲁奇(G. Ruch)和推孟编制出了第一个成套成就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 30年代后,美国出现了各种成就测验机构:“大学考试委员会”、“教育测验服务中心”和“美国大学测验系统”。,(四)人格测验的发展 心理测验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14、是人格测验。最早进行人格测验的是克雷佩林(E. Kraepelin),他最早用自由联想法诊断精神病人。给被试若干词,要求被试快速报告他想到的另外一个词。此后,自由联想技术一直是用来诊断人格障碍的一种方法。,自陈人格问卷的出现。 1917年,伍德沃斯(Woodworth)用自陈问卷法编制了诊断士兵神经症的“个人资料调查表”。后来,美国的卡特尔(R. B. Cattell)经过多年的努力编制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英国的艾森克(H. J. Eysenck)编制成“艾森克人格问卷”。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哈兹威(S. R. Hathaway)和莫肯利(J. C. Mckinley)编制成“明尼

15、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这些问卷后翻译成为各种文字,流行于全世界。,人格测验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是投射测验。 1910年,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H. Rorschach)为了研究精神障碍对于知觉的影响,曾用一些画片来测量病人,后来改用墨迹图,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墨迹测验。哈罗尔(Harrower)和霍茨曼(Holtzman)进一步发展了墨迹测验。,罗夏测验的全套图片10张。,主试者的说明:“这看上去像什么?”,“这可能是什么?”,“这使你想到什么?”。,1935年莫瑞(H. A. Murray)和摩根(Morgan)编制了“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简称TAT

16、)也是一种投射技术。完成句子测验、情境对话测验、画人测验等也属于投射技术。 沙盘游戏。,第三节 现代心理测量在中国的发展,一、现代心理测量在建国前的发展 1917年樊炳清向国内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1920年,廖世承、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程。 1921年出版了心理测验法一书。费培杰将比内量表翻译成中文。,1931年,成立中国心理测量学会 智力测验的发展: 1924年,陆志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1936年与吴天敏做了第二次修订。 廖世承编制了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编制了图形智力测验等,人格测验的发展: 肖孝荣曾修订了伍德沃斯的“个人资料调查表”,并编制了常模。另外周先庚、林传鼎、刘范等都翻译使用了不同的人格问卷做了测试。,二、现代心理测量在建国后的发展 建国以后的前30年,心理测量中断 1979年后心理测量开始发展 在智力测验方面: 1982年,吴天敏出版了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