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皮肤病讲义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965131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性皮肤病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细菌性皮肤病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细菌性皮肤病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细菌性皮肤病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细菌性皮肤病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性皮肤病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性皮肤病讲义(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性皮肤病,脓疱疮 SSSS 毛囊炎 疖与疖病 麻风 皮肤结核 疥疮,脓疱疮(impetigo),称脓痂疹,俗称“黄水疮”,传染性强。 夏秋多见,好发于儿童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皮损呈丘疹、水疱或脓疱,破溃后成脓痂。,病因及发病机制,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葡萄球菌,以71型及其亚型多见。 少数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病原菌通过粘附素,细胞壁丝状突起上的抗原不可逆地粘附于宿主特异性受体而在皮肤上繁殖。 诱因: 原存在某些瘙痒性皮肤病,皮肤损伤,细菌侵入 天气炎热、出汗、使皮肤浸渍或不洁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使免疫力下降 婴幼儿皮肤薄嫩、免疫功能发育不

2、全。,临床表现,寻常型脓疱疮 大疱型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 深脓疱疮,寻常型脓疱疮(impetigo vulgaris),称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impetigo contagiosa)。 皮损初期为点状红斑或丘疹,迅速变为脓疱。脓液浑浊,壁薄,易破,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破后,脓液干燥形成灰黄色厚痂。 自觉瘙痒 ,因搔抓相邻脓疱扩散或融合。 易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流行。严重者高热达3940,可伴有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炎(链球菌感染所致)。,寻常型脓疱疮,大疱型脓疱疮(impetigo bullosa),由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引起。儿童多见。 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偶见

3、于掌跖。 皮损初为米粒大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内容物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脓液常沉积于疱底呈半月形,为本病的特征,周围无明显红晕。 自觉瘙痒。 脓疱破溃,脓液干燥后结淡黄色痂,痂壳脱落即愈,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痂下脓液向四周蔓延,形成环形脓疱疮(impetigo cirinta)。,大疱型脓疱疮,大疱型脓疱疮,新生儿脓疱疮(impetigo neonatorum),大疱性脓疱疮发生于新生儿者。 凝固酶阳性金黄葡萄球菌引起。 起病急,传染性强。 皮疹为豌豆至蚕豆大的水疱或脓疱,疱壁紧张,后松驰易破,疱液清亮,迅速变浑浊,疱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尼氏征阳性。 皮损好发于面部、胸部、

4、背部、腹部、四肢,很快波及全身。 体温高达39以上。患儿精神萎靡、呕吐、腹泻。 可因伴发毒血症、败血症、肾炎或肺炎而危及生命。,新生儿脓疱疮,疱破后形成红色糜烂面 尼氏征阳性,深脓疱疮(ecthyma),又称臁疮。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常继发于昆虫叮咬,多见于下肢和臀部。 水疱、脓疱,破溃成溃疡,病变深达真皮,边缘陡峭红肿,表面蛎壳样褐色痂皮(图7-2)。 自觉疼痛。淋巴结肿大,结痂而愈有瘢痕。,诊断,寻常型脓疱疮好发于夏秋季,儿童暴露部位,有脓疱和脓痂。 大疱型脓疱疮,疱液沉积呈半月形。 新生儿脓疱疮,脓疱为主,易泛发全身。 深脓疱疮有深在溃疡,好发下肢。 需

5、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鉴别。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 取脓液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初步诊断。 脓液标本或血培养后做药敏试验。,治疗,局部治疗原则:杀菌、消炎、清洁、收敛、去痂。 脓疱未破者,可外搽10硫磺炉甘石洗剂。 脓疱较大时抽取疱液。 脓疱破溃用1:50001:10000的高锰酸钾液、0.1%雷弗奴尔、 0.1%黄连素液清洗或湿敷。 干燥后外搽百多邦 (莫匹罗星mupirocin)软膏或红霉素软膏。 深脓疱疮每日换药。 皮损泛发全身,可应用抗生素。,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又称

6、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金葡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EN)。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皮肤感染,该型金葡菌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或称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使表皮棘层广泛坏死,造成皮肤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SSSS,好发于生后15周婴儿,偶见于成人。 起病前常伴上感或咽、鼻、耳、鼓膜等处的化脓性感染。发病突然,常发热。 皮损常始发于口周及眼周,红斑迅速波及躯干及四肢。特征性表现是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烫伤样水疱及大片表皮松解,以及口角放射状皲裂,但口腔粘膜无损害。可有触痛,尼氏征阳性。 轻者12周

7、结痂而愈,重者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SSSS,SSSS治疗,治疗原则与II度烫伤相似。 及早应用抗生素。最好参照药敏试验,一般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霉素或广谱半合成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局部采用暴露疗法,可选用0.5新霉素锌氧油敷患处,20紫草油外涂。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支持疗法,如输血等。 床旁隔离,保持干燥。加强护理,注意保暖。,毛囊炎(folliculitis),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好发于头面、四肢及会阴部。 初起为粟粒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周围有红晕,顶端化脓形成小脓疱,中心毛发贯穿,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自觉痒痛。脓疱破裂排出少

8、量脓血,形成脓痂,但无脓栓。易复发。 外用杀菌、止痒和保护药物。如2.5%碘酊、莫匹罗星软膏等。 抗生素内用。早期可应用紫外线、超短波。慢性反复发作, 可应用免疫调节剂。,毛囊炎,秃发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decalvans),为一种破坏性、留有永久性秃发的毛囊炎。 初起毛囊性红斑、丘疹,后为丘疹性脓疱,愈后留有圆形或椭圆形疤痕,疤痕四周附近的毛囊又发生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红斑、脓疱及疤痕性秃发,以致皮损不断地远心性向四周扩大。,疤痕疙瘩性毛囊炎,又称头部乳头状皮炎,或痤疮性疤痕疙瘩。 后颈发缘处散在针头大毛囊性丘疹和脓疱,互相融合,渐形成不规则的疤痕硬结或硬块,有小凹陷,可见束状头

9、发穿出。顽固难治可切除后植皮。,穿凿性脓肿性毛囊炎,系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后相互贯穿形成的脓肿。 顶枕部多见。初起毛囊和毛囊周围炎,逐渐增大成结节,结节软化成脓肿,破溃成瘘孔,有 “筛状溢脓”。常一处痊愈结疤痕,它处又出现新皮损。,须疮(sycosis),发生于胡须部位的化脓性毛囊炎。 中青年男性。好发于上唇近鼻部及下颌胡须处。损害为毛囊炎性丘疹或脓疱,中心有须毛贯穿。自觉痒、烧灼感或疼痛。平时注意避免剃须时的损伤。,疖(furuncle)与疖病(furunculosis),疖(furuncle)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侵犯毛囊和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个疖反复

10、发生称为疖病(furunculosis)。 皮疹好发于头、面、颈。 初起毛囊性炎性丘疹,增大成硬结,中心化脓形成脓栓,破溃后排出脓栓,炎症消退。 三角区疖肿受挤压可导致颅内海绵状静脉窦炎。,疖与疖病,疖与疖病,痈(carbuncle),由两个相邻的疖融合而成。 出现多个脓头,呈蜂窝状。,丹毒(erysipelas),为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症。 发病前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皮损为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清楚,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发生水疱性丹毒,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橡皮肿。 治疗首选青霉素。,面部丹毒与水疱性丹毒,麻风(l

11、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 皮肤和鼻粘膜是麻风菌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 挪威学者汉森1873年发现麻风杆菌,所以又叫汉森氏杆菌。 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流行病学,传染源:麻风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线类病人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除直接接触外,呼吸道是麻风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群易感性 麻风菌感染后会不会发病取决于机体自然免疫力,科学证明绝大多数健康人(95%-99%以上)对麻风菌都有自然免疫力。 全世界分布,我国目前仅有5000多现症病人,但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12万之多,分布在云、贵

12、、川和广东等地。,麻风杆菌,短小棒壮或两端微弯曲的细菌,长2-6微米,宽0.2-0.5微米,抗酸染色呈红色。麻风杆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培养至今未成功。麻风杆菌在0可活3-4周,煮沸8分钟灭活。,国际防治麻风病日,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1987年11月27日决定,自1988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 2005年1月30日是第52届国际麻风节,主题是“持续控制,共享文明”。,临床表现,麻风的潜伏期3-5年,有的甚至更长达10年; 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两类 1973年第十届国际麻风会议提出光谱分类,即“五级分类法” 结核样型(TT) 界线类偏结核样

13、型(BT) 中间界线类麻风(BB) 界线类偏瘤型(BL) 瘤型(LL) 未定类麻风(I),结核样型(TT),典型损害是:红色斑块,边缘清楚。 皮损区浅感觉障碍早且明显,表面干燥,毳毛脱落,闭汗。 周围神经粗大,质硬,不对称,常运动障碍。 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强阳性。 病理:结核性肉芽肿。,麻风红斑,边界型麻风(leprosy borderline),耳大神经肿大,眶上神经肿大,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皮疹多发,皮损有斑疹或斑块,色红或略带淡黄色。边缘境界清楚,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 周围神经干粗大,硬,较对称。 除面部外,一般感觉障碍明显。 查菌阳性(13)

14、 ,麻风菌素试验弱阳性或阴性。 病理:结核性肉芽肿。,中间界线类麻风(BB),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有斑疹,斑块及结节。 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 查菌阳性(24),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组织细胞肉芽肿。 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界线类偏瘤型(BL),皮损多,分布广,多形性,有浸润斑、丘疹、结节,边缘不清,脱屑 周围神经粗大,对称,质软 浅感觉障碍出现迟而轻 眉毛可脱落 查菌强阳性(45)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泡沫细胞肉芽肿。,瘤型(LL),皮损广泛,多形性,弥漫性浸润斑,边缘不清 周围神经粗大,对称,软。 眉毛、头发脱落 肢体活动障碍

15、,肌肉萎缩,畸形,指趾挛缩,溃疡。 查菌强阳性(56)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泡沫细胞肉芽肿。,弥漫性浸润斑,眉毛脱落,运动障碍及畸形,麻风溃疡,未定类麻风(I),各类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风(I) 皮疹数目少,浅红或浅色斑 神经损害轻,浅感觉轻度障碍 症状轻,不累及内脏,麻风反应,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突然发生症状活跃、症状加重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称为麻风反应。 分两型 细胞免疫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或血管炎性变态反应型,麻风病的特征,长期生疮、不痛不痒;红斑白斑、麻木闭汗;眉毛脱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虫爬;皮肤干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难忍;虎口无肉、

16、手指弯曲;小腿变细、吊脚跛行;歪嘴兔眼、口角下垂;足底溃烂、长期不愈。,麻风的诊断,长期存在的皮脶,伴感觉障碍闭汗 神经粗大 查到麻风菌 查菌阴性不能排除麻风,如TT多为阴性。 组织病理变化 麻风诊断内容 确诊病人患有麻风、所患麻风的型类、病情和病期、畸形和劳动力程度、其他并发症。,麻风治疗,原则: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 氨苯砜或二乙酰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等 免疫疗法: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卡介苗。 麻风反应:雷公藤、反应停(酞咪哌啶酮)、肾上腺皮质素等。,多菌型,包括LL、BL、BB及少数BT,初诊时有一个以上部位皮肤涂片细菌指数2: 连续用药2年以上,或细菌转阴为止。,少菌型,包括TT、部分BT及未定类,细菌指数2: 连续用药6个月。,皮肤结核,皮肤结核是结核杆菌感染皮肤而引起的,70%80%是人型结核菌,少数牛型结核菌。 传染途径:一是外源性感染,皮肤粘膜破损后,结核菌入侵。二是内源性感染,体内结核通过血行、淋巴蔓延到皮肤,有的甚至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