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抗凝基础培训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3964977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4.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栓抗凝基础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抗栓抗凝基础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抗栓抗凝基础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抗栓抗凝基础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抗栓抗凝基础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栓抗凝基础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栓抗凝基础培训(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止凝血、血栓形成 与 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概要,心血管系统生理基础与止凝血血栓形成机理 心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常用抗栓溶栓药物作用机制,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基础,冠脉循环:心脏-泵血动力器官 本身营养和能量来源 -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从心外膜穿入心壁形成丰富毛细血管网 -冠状静脉伴行冠状动脉收集静脉血,经冠状静脉窦回流右心房,冠 脉 循 环,冠 脉 循 环,冠脉供血特点 1 心脏收缩时,血液不易通过,舒张时,心肌得到足够的血供 2 心肌毛细血管密度高,约为2500根/mm2,每个心肌细胞伴随一支毛细血管,有利摄氧和物质交换 3

2、 冠脉之间有丰富吻合支、侧支 冠脉阻力小,血流量大,占心排血量的5%,确保心脏有足够的营养,左主干,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脉,生理性止凝血和血栓形成机理 Hemostasis & Thrombosis,正常止血机制,正常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时相: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初级止血)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次级止血),.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内皮细胞分泌vWF、Fn 促进plt粘附 .释放FIII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暴露内皮下胶原,当血管壁受损后,促进血小板粘附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局部血凝块的形成- 有赖于血小板的粘附、激活和聚集形成白色血栓,血小板聚集

3、形成血栓,血流中的正常血小板,血小板粘附于损伤 的内皮表面并被激活,血小板,内皮细胞 内皮下,血小板粘附到内皮下,血小板血栓,指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及其他 异物表面的能力 需要物质 GPIb- vWF III型胶原 纤维结合蛋白(Fn),血小板的功能-粘附,VWF因子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的功能-活化,指血小板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将胞浆内特殊 颗粒中的内含物释放出血小板的反应 -颗粒 致密颗粒 溶酶体 与血小板粘附、聚集、炎症反应、创伤修复 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有关,血小板的功能-聚集,指活化后的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连接的特性 参加因素 GPIIb/IIIa 纤维蛋白原 钙离子 聚

4、集诱导剂: ADP、肾上腺素、TXA2、花生四烯酸,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的结果,血小板大量聚集、 粘附于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暂时止血,血凝块,血小板 血栓收缩蛋白,纤维蛋白网 收缩,血清被挤出 血块缩小加固,血小板的功能-促血块收缩,初级止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暴露胶原、组织因子、vWF因子 血小板粘附:通过GPIb-IX受体连接vWF因子粘附胶原 血小板激活:释放多种因子,促进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通过GPIIb-IIIa受体连接纤维蛋白原再连 接成网 形成白色血栓血小板血栓-暂时止血,最后血小板暴露磷脂表面叫PF3, 产生促凝血活性 凝血因子相互作用需要磷脂表面 启动次级凝血过程,

5、形成纤维蛋白血栓 加固脆弱的血小板血栓,血小板的功能-促凝活性,次级止血过程,血小板激活及凝血系统启动 瀑布式凝血连锁反应(CASCADE) 形成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凝块网罗红细胞形成红色血栓 纤维蛋白血栓-持续止血,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IIa Ca2+ VIII- VIIIa III Plt- PF3 Ca2+ IIa Xa (凝血酶原激酶) VVa Ca2

6、+,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因子) 凝血酶(IIa因子)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内源性途径,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PKa PK,XIIXIIa HMWK,外源性途径,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TF III),XI XIa,IIa,IX IXa,VIIa VII,XIII XIIIa,所需时间:,X Xa,(凝血旁路),38min,红色血栓,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点,凝血局限在损伤处,磷脂PF3,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凝块,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血凝块局限在损伤处,来自组织因子TF,来自血小板表面暴露,血 管 壁 损 伤 血管收缩 胶原 释放组织因子

7、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血小板粘附、聚集 Xa 血小板聚集体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初期止血血栓 二期止血血栓 (白色血栓) ( 红色血栓),正常凝血过程小结,生理性抗凝血机制,1 抗凝血酶 AT/AT3 合成: 肝细胞 内皮细胞 功能: 不可逆结合灭活 IIa Xa IXa XIa XIIa 肝素依赖性 (增强抗IIa 2000倍),抗凝血酶,2 蛋白C/S系统 包括PC PS TM APCI 主要灭活Va VIIIa 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外源途径的主要抑制物 -直接抑制Xa -抑制TF-VIIa复合物,生理性抗凝血机制,纤溶系统,它在体内对血凝块的溶解和维持强力血管系统发挥重要作

8、用。 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PAI-2)。 纤溶抑制作用位点: 1. 在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PAI-1、PAI-2) 2. 在纤溶酶水平:通过2抗纤溶酶(2-AP)作用抑制纤溶酶活性,纤溶和纤溶抑制 目的:适时和定点清除血栓,(2-AP),FIBRIN,游离tPA,纤维结合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纤溶酶,纤溶酶原,2抗纤溶酶,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管局部血凝块形成的过程 血栓(thrombus) 形成的血凝块 栓塞(embolism) 局部形成的血

9、栓顺血流堵塞其他部位 栓子(embolus) 导致栓塞的血凝块,血栓形成与栓塞,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动脉血栓形成/栓塞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血管血栓形成, 外周动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全身血管血栓形成/栓塞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全身性进展型的病变,广泛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 致死风险: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性死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herothrombosis,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管腔窄,压力高,血液流速快,剪切应力高 血小板易于聚集,形成血小板(白色)血栓 动脉血栓的治疗应

10、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的特点,管腔大,压力低,血液流速慢,剪切应力小 血小板不易聚集,多形成红色血栓 血小板成分少 抗栓治疗应主要针对凝血酶(IIa),静脉的特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内皮细胞或者 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变学 因素,血液淤积、流速变慢,组织因子释放、接触激活,抗栓(antithrombosis) 抗凝血酶(anticoagulation, antithrombin) 抑制凝血酶的产生(generation)和活性(activity) 抗血小板(antiplatelet) 抑制血小板的粘附(adhesion)和聚集(aggregation) 溶栓(thrombolysis)/纤溶(fib

11、rinolysis) 降解纤维蛋白血栓,抗栓与溶栓,抗栓治疗 Antithrombosis,抗血小板药物,粘附受体 GPIb/IX-vWF 受体 GPIa/IIa-胶原受体 GPIV、GPVI -胶原受体 聚集受体 GPIIb/IIIa-纤维蛋白原等受体 激动剂受体 二磷酸腺苷(ADP) 受体 凝血酶受体 5-羟色胺(5-HT) 受体 TXA2 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花生四烯酸受体,血小板表面的受体,抗血小板药物,GP IIb/IIIa,GP IIb/IIIa,血小板,5-羟色胺,肾上腺素,PAF,凝血酶,ADP,TxA2,胶原,纤维蛋白原,GP IIb/IIIa 拮抗剂,噻氯匹定 氯吡格雷,A

12、SA,腺苷,ADP,AMP,前列环素,潘生丁,摄取,环氧化酶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 ADP受体拮抗剂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 氯吡格雷(波利维) 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单克隆抗体 abciximab 阿昔单抗 KGD环肽 integrelin 非肽类 tirofiban lamifiban 口服 fradafiban xemilofiban 血小板 GPIb 受体拮抗剂 单克隆抗体、von Willebrand 样肽或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凝血酶受体拮抗肽 血小板5-HT2受体拮抗剂 安步乐克 血栓素TXA2合成酶抑制剂 Ridogrel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

13、 双密哒嗼(潘生丁)、西洛他唑 前列腺素类似物 NO供体,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膜上的Cox,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与释放及其诱发的血小板聚集 血浆半衰期20分钟 口服: 75mg -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ox活性,100mg完全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 -要迅速发挥作用,须使用300 325mg的负荷剂量,如溶栓前 适应症: 急性治疗(AMI UA IS) 二级预防(MI IS TIA SA),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氯吡格雷阻断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 (P2Y12)抑制ADP对血小板聚集的放大作用,抗血栓形成 抗炎作用 抗增殖作用 -抑制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阿司匹林(-),氯吡格

14、雷作用机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机制,JAMA. 2004;292:1875-1882,ADP-受体拮抗剂 抵克利得 氯吡格雷,血栓素 A2 抑制剂剂 阿司匹林,糖蛋白(GP) IIb/IIIa受体抑制剂 阿昔单抗 埃替巴肽 替罗非班,ADP对 血小板聚集的放大作用,COX (环氧化酶) ADP (5二磷酸腺苷) TXA2 (血栓素),氯吡格雷,ASA,COX,ADP,ADP,C,GPllb/llla 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ASA,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协同作用,Schafer AI. Am J Med 1996; 101: 199209.,氯吡格雷(波立维)的药理学1,吸收(口服): 快速,不受食物或者抗酸药物影响 代谢: 快速的肝脏代谢 半衰期: 8小时,但对于血小板具有不可逆的抑制效果,7天后作用才结束(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710 天) 排泄: 5 天后 50%出现在尿中, 46%通过大便 标准剂量: 75 mg每天一次,2小时即起效,但3天后才能达到治疗的平台期(4060%的抑制率) 负荷剂量300 mg 能快速起作用 3小时内提供全部的抗血小板效果,1. Jarvis B, Simpson K. Drugs 2000; 60: 34777.,氯吡格雷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