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949436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儒家关于国家的制度文明设计中,由诗经而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奠基性的,它构成了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受推崇的侧面。按照现代学科分类,诗被纳入文学,其价值仅被定性为审美愉悦;与此密切相关的风雅,则仅指文人士大夫所追慕的生活格调和情趣,这种定位,不仅使“文学”“诗学”之于传统中国的意义被狭隘化,而且使风雅之于中国传统制度文明建构的意义也变得逼仄了。那么。关于风雅,我们如何理解它的价值,并认识它的现代意义呢? 首先,奠基于诗教的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孔子之所以将诗教排在“三教”首位,原因无非在于诗总是传达

2、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情愫,能够使人在受教育之初,就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良善心志,进而使人性变得积极、健康、乐观。这种心志,是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否则就极可能成为缺乏内在根据的假风雅或附庸风雅。 其次,孔子以“温柔敦厚”为风雅定调,并不意味着为人处世柔顺软弱,而恰恰是要由此彰显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和果敢。在儒家看来,以泰然心态面对方为真勇者和大丈夫。如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围困鲁国曲阜,面对行将降临的屠城灾难,“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种对文明价值的无畏坚守,显然是一种大风雅和大勇敢。同时,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外圆内方,怨刺而不失善意,坚持原则而不伤大雅。 第

3、三,在中华文明史上,风雅不仅关乎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更关乎家国天下的风尚再造。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即孔子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家族层面,它表现为对人文教养和知识文化学习的重视,古人所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无一不是将良好家风的养成作为家族延续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层面,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数千年风雅传统的开端,此后的中国史。就是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追忆、回溯、复归和发扬。 需要指出的是,风雅在传统中国,虽然具有多元价值面向,但它归根结底奠基于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崇尚。在一个以礼乐风雅为标识的国度,关和艺

4、术因为对中国文明乃至国家建构的深度参与而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我们今天提倡的“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应指自然界山川秀美,同时也应将人文礼乐风雅纳入其中。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由诗经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最受推崇的侧面之一。B. 表现为君子之风的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的良善心志。C. 孔子讲的“温柔敦厚”内含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果敢,外显为不失善意和不伤大雅。D. 孔子关于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倡导的是士人

5、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介绍“风雅”的价值及现代人们对其狭隘化的定位,从而引出了问题。B. 文章分析了风雅对于人文教化、人性修养、家国天下等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C. 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论证等,分析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小到大。D. 文章末尾指出了风雅的来源,提出了风雅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诗学对于传统中国,风雅对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明建构,均具有普遍意义。B. 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所以我们说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C. 风雅对士人个体的修养、家族的

6、延续、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D. 人文礼乐风雅是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是崇高而神圣的优良传统。【答案】1. D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偷换主体,不是“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而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说法。故答案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7、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概括失当,从第三段来看,“人性修养”应为“为人处世”;从第四段来看,“家国天下”之外还应有“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选项表述可改为“文章从风雅之于人文教化、为人处世、个人家国三方面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故答案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推断、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强加因果,“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与“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

8、始基”不是因果关系;选项C,无中生有,风雅对“国家的繁荣”的影响原文无据;选项D,偷换概念,原文说“美和艺术”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没有说“人文礼乐风雅”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故答案选A。【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唱石头张港 科浅屯九十一岁的老德玛

9、干了件吓死人的事,她竟然把西下屋大梁上的萨满鼓弄了下来。萨满教是流传在东北的一种原始宗教,沟通人与神的人叫萨满。老德玛早年就是萨满。 老德玛盘腿坐在炕上,嘴上哼哼着,拿块新毛巾擦鼓。儿子进家,吓得差点儿一个倒仰。 听老人讲,萨满约莫自己不行了,要交代后事,就唱,就跳。九十一岁的老德玛,这不是明摆着么。 听过老德玛唱的,看过老德玛跳的,全都老得起不来炕、出不了屋了。这回有了新鲜,屋里窗下,全是看热闹的。 老德玛盘腿坐在炕上,精神极好,她抻来六面绣花的荞麦皮瓤的枕头,拿了剪子,噗一下破肚,荞麦皮粉尘满屋。老德玛闭了眼,在荞麦皮里摸。一屋子眼睛全让那双干枯的手牵扯着:金镏子?存折?清朝的玉扳指? 老

10、德玛闭着眼睛,在荞麦皮里摸索出一块鸡蛋大的灰石头。人们全凑上前,张大了嘴,倒吸着气。 老德玛又摸出一块,鸽子蛋大,黑的;一块尖尖的,一块片片的,一块花花纹的。老德玛睁开眼睛,长长出一口气,长长吸一口气,让五块石头一个挨一个排上队。 “去去去,上县上,找个管事的干部来,我有话说。” 人们更惊了:雪兔过河,那可不是一跳就成的事。儿媳妇使个眼色,说:“中,中,中,这事就办。” 出了屋,儿子就拍大腿:“咋个办法?县上干部,能来听个老太太的?” 儿媳妇说:“老太太咱妈,那眼睛灯泡似的,通着电,不应行么?这么着,何教员,县高中那何教员,哔叽服上,别两管笔,又会说干部话,就让他顶顶。” 说谎不是好孩子,况且

11、是对九十一岁的老妈,但,没别的招了。 何教员来了。老德玛在炕上摆开石头,从炕梢拖来萨满鼓,眯缝着眼睛凑近何教员:“你可是县上干部?” “是,是是。” “是干部,咋站他们身后?咋不讲话?” “对对对,老人家,早就应该,应该慰问,只是工作忙,太忙,瞎忙” 老德玛摆摆手,闭上眼睛,嘭嘭嘭,弹弹鼓面,这是提醒大家注意。 咚一声重鼓,九十一岁的老德玛从炕头跳下,一个前倾,一个后仰,“啊”一个长调,接着是: 大雁飞过,你不知道,白云知道 老虎走过,人不知道,神树知道 老德玛,真的来了精神,跳出了桃花水,跳出了吹帽风。 冰凌花开日 花鼠出洞找食吃 毕力格上山送粮食,送粮食 一屋子全傻了,何教员最傻。 儿子用

12、肘子碰碰何教员:“毕力格,我姥爷,俺娘的爹。” 老德玛一手敲鼓,一手捏起黑石头。 好汉队长叫刘才智 爹娘老家在关里 老德玛边唱边捏起灰石头。好汉多荣达斡尔汉子 枪法功夫无人比 老德玛亦唱亦舞亦转石头。 人人都听明白了,那五块石头,有名有姓,是五个被日军包围的抗联战士。石头进退,射击劈刺;石头翻倒,战士负伤;石头离开,有人牺牲。 歌声震荡,孤雁索云,火狐叫春,花豹跳涧,乳鹿穿林。 何教员喊:“谁有录音,快录!快录!” 儿子、媳妇全不能录音。 “不得了!不得了!我从资料知道,咱们这儿有五个抗联英雄牺牲,就是不知名姓,原来全在唱词里!”何教员气喘吁吁,摘下笔,掏出纸。 老德玛不理何教员,唱大雁,唱八

13、杈鹿,唱花鼠子,渐渐地唱词乱了,听不明白了。 何教员贴近老德玛,喊:“老德玛姑姑,你停停,你说说五个人的姓名。” 老德玛皮鼓一扔,突然一个后仰,倚靠墙上。一屋子慌乱,抹前胸捶后背。老德玛合着眼睛,手划拉着五块石头,竟靠墙打上了呼噜。 何教员插了笔就跑,喊:“我找县里去!” 大雪封了山,一封几天。 科浅屯来了小汽车,车上有县长有宣传部有何教员。 刚进屯子,就听大喇叭吹的喜丧调哇哇山响。何教员大叫:“坏莱!” 一屯子人在忙活送老德玛归土地,三个儿子戴着孝。 见过礼节,何教员问道:“老人家可留下话语?” “她说,真的干部来了,就把五块石头献了。” 县长说:“光是石头有什么用,要的是名单。” “阿妈她

14、说、她说这石头是从五个人身子下边拿回来的。俺姥爷眼睁睁看着五个人牺牲,让日本人烧成灰。他从五个人的身下,各取回一块石头。” “那五个烈士人名?” “打那儿后,她再也没唱出声来。也问过她,她要唱,唱不出来了。”后来,市纪念馆就有了五块石头,标着“刘才智、多荣等五烈士”。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先写曾做萨满的九十一岁的老德玛竟把西下屋大梁上的萨满鼓弄了下来,儿子猜她可能要唱着、跳着交代后事。开头富于悬念,吸引读者。B. 老德玛剪开枕头,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只有五块平平常常的石头;而她又要儿子把县里管事的干部找来。一次次设置悬念,充分吊起读者

15、胃口。C. 小说高潮部分写老德玛竭尽全力,转动石头唱出抗联五位烈士的精彩故事,以小见大,生动地表现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军队的深情。D. 老德玛唱石头时现场未能录音,后来虽何教员几经努力但县里官员不作为,最终没能把唱词里的五位烈士的名字全都记录下来,是个永远的遗憾。5. 小说中的老德玛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 小说以“唱石头”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D 5. 信仰萨满,能唱会跳;深明大义,铭记英雄(通达事理,看重感情);一家之主,说一不二;年老体衰,有心无力。 6. 从艺术效果角度看,“唱石头”的说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设置角度看,与文中老德玛剪开枕头找出石头唱抗联英雄的故事情节相照应;从人物塑造角度看,突出了老德玛曾做过萨满、能唱会跳的特点;从主题表现角度看,五块石头是从遇难的抗联英雄身下找出来的,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