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949315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2周周测试卷(含解析)(范围:先秦明清)1.周王族作为原商朝西方的一个“小国”战胜强大的商王国,成为中原新的统治者,不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周武王克商后“自夜不寐”、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状态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表现。在“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思想指导下,周初统治者A. 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同姓亲族B. 建立了内外服制度C. 加强中央集权D. 采取了分封政体【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故D项正确;A属于D项内容;B是商朝的制度;分封制度下很难实现中央集权,故C错误。2.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

2、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B. 国家的统日益成为政治现实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地方割据又强调了人们有渴望统一的愿望,即材料体现了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统一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

3、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材料说明A. 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B. 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 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D. 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承袭的是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而不是宗法制度,因此A项错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说明阻碍封建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政治统治腐败无能在材料中未体现,所以C项错误;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与传统科技的关

4、系,材料未体现,因此D项错误。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分封制的基础。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被打破,但是宗法观念却得以保留。宗法观念讲究血缘亲疏,成为封建政治落后的重要原因。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宗法

5、制为基础,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对周王缴纳贡赋、定期述职、听候周王的调遣,而在封地内则享有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秦朝地方长官不是世袭的,是皇帝直接任命的,是一种官僚体制,因此本题应选C选项。A选项错误,周秦都是家天下;C选项说法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宗法的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宗法制一直存在。5.有学者曾提到,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反映了秦朝A. 皇权的至高无上B. 神权色彩明显C. 按军功授予爵位D. 文化专制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大规模的兵马俑的出现折射出秦朝专制主义的内容,即皇权至高无上,不允

6、许有等同于或高于皇权的事物存在,A项正确;神权色彩是先秦时期社会的特色,B项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按军功授予爵位,排除;兵马俑体现的是皇权的独尊,与文化专制政策关系不大,D项错误。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答案】B【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错;“

7、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7.“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A.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B. 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权利C. 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体制重大变革D. 初步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答案】C【解析】【详解】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排除A;分封制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权利,

8、排除B;据材料信息“具有双重性”“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等可以看出,“它”是行省制,行省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故选C;行省制没有改变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排除D。8.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宋朝参加考试人数,分配

9、名额及录取比例呈增长趋势,说明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故选A;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名额分配确保社会公平公正, 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或文化中心,排除C;材料与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D。9.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 统治者的偏好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BCD【解析】题目的材料中显示了唐朝的抑商政策,不授官职,低人一等,到宋朝后有所改变,允许小部分人应试作官,这一变化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10、,但不是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统治者是从维护统治出发的,不是个偏好,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宋朝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才略有提高,故D项正确。10.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布衣人仕者占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

11、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科举制度使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从而导致政治结构的改变。11.“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12、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答案】B【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B项与材料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相符,故答案为B项。“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不等于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表明有较大权力,但与材料中“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不符,排除。12.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

13、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 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 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 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推行行省制的本身目的就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具体的规划和设置来看也是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制是打破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和蒙古族贵族

14、的统治特权没有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是对整个地方的制度而非仅仅对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13.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

15、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参加科举考试应考者来源的广范性来看,唐朝科举制进一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不是反映等级差异,而是途径多样,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沉重打击”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注意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应考人员来源的广泛性,多种类型的应考人员说明通过科举制选拔的官吏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使得封建统治的基础得到扩大。据此作出正确选择。14.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令一一填写。其内容包括户口税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诱流民、公平执法、摒除盗贼等项目。任满时携至京师,以,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敢有妄书功劳”者皆予除名。据此可知A. 完善地方考核利于中央集权B. 廉政与监察是强化皇权的关键C. 制度的创新受到时代的局限D. 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