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生物ppt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943303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5.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核生物ppt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原核生物ppt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原核生物ppt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原核生物ppt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原核生物ppt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核生物ppt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核生物ppt讲解(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教学提示: 重点掌握细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和主要功能,掌握其群体形态(特别是菌落)特征及细菌学研究方法(如显微镜技术及制片染色技术等) 掌握放线菌的典型形态特征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了解蓝细菌、古生菌及其他原核生物的典型特征。,知识回顾,1.微生物 2.微生物学 3.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贡献 4.科赫原则,微生物,细菌Bacteria 古生菌Archaea,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 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非细胞型:病毒,细胞型,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第一节

2、 细菌(bacteria),1 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1.1 形态和染色,球状,杆状,螺旋状,基本形态,(1)球状,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第一节 细菌(bacteria),1 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2)杆状,细胞呈杆状或圆柱状,一般其粗细(直径)和两 端形状(如圆钝、平直或尖锐等)比较稳定,而长度则 常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第一节 细菌(bacteria),1 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绿脓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病的病原菌 -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3)

3、螺旋状,弧菌,螺旋菌,螺旋体菌,1 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其程度不足一圈, 形似“C”字或逗号,鞭毛偏端生。,蛭弧菌,霍乱弧菌,螺旋菌:,菌体回转如螺旋,螺 旋数目和螺距大小因 种而异。鞭毛二端生 细胞壁坚韧,菌体较 硬。,螺旋体菌:,菌体柔软,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胞外鞘内。,梅毒密螺旋体,(4)大小与重量,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是um,大小的测量方法,显微镜测微尺,显微照相后根据放大倍数进行测算,(5)染色,由于细菌细胞微小又透明,一般先要经过染色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晰。,革兰氏染色法,细菌染 色方法,鉴别染色法,简单染色法,负染色:,正染色:,死菌,活菌,

4、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荚膜染色法,用美蓝或TTC等作活菌染色,1.2 细菌细胞的结构,一般结构: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特殊结构:部分细菌具有的或 一般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1.2.1 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细胞壁(cell wall)是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结构。约占干重的1025%,1.2.1.1 细胞壁(cell wall),不同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G- )细菌。,(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G+菌细胞壁化学组成以肽聚糖(peptidoglycan)为

5、主。这是原核微生物所特有的成份,占细胞壁物质总量的50-90%。,(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G-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比G+菌更复杂。主要成份为:脂多糖、磷脂、脂蛋白、肽聚糖。,G-菌也有肽聚糖,仅占细胞壁干重的5-10%。肽聚糖结构与G+菌相同,但组成有异:短肽尾的号位上L-Lys往往被其他二氨酸取代 .,外壁层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3)G+ 细菌与G -细菌细胞壁的比较,(4)革兰氏染色方法,C.Gram(革兰)于1884 年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 型细菌的染色方法非常 著名的、有用的、在细菌 鉴定中必须用到的方法

6、。,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1min,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1min ,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20-30s 。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 涂片进行复染5min 。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简而言之,不同细菌的染色差异(G+或G-)是由于细胞壁 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 具体而言: G+:细胞壁厚,肽聚

7、糖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网孔收缩,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脱色,仍呈紫色。 G-:细胞壁薄,肽聚糖低,含脂类高,乙醇将脂类分解,缝隙加大,故结晶紫-碘复合物流出细胞壁,细胞脱色,用碱性红色染色(沙黄)后呈紫色。,(5)细胞壁缺陷细菌:,缺壁突变L型细菌 实验室或宿 主体内形成 基本去尽原生质(G+) 缺 壁 人工去壁 细 菌 部分去除球状体(G-)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a.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 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链球

8、菌、分枝杆菌和霍乱弧菌等20多种细菌中均有发现,被认为可能与针对细胞壁的抗菌治疗有关,特点:,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 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b.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 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 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特点:,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甚至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 噬菌体所感染;,在

9、适宜条件(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 落,形成芽孢。及恢复成有细胞壁的正常结构。,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 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c.球状体(sphaeroplast),采用上述同样方法,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而获 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与原生质 体相比,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 养基上生长。,1.2.1.2 细胞膜与间体,(1)细胞膜概念:,细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又称质膜 (plasma membrane)、细胞膜(cell membrane)或内膜 (inner membra

10、ne),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 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厚约78 nm,由磷脂(占20%30%)和蛋白质(占50%70%) 组成。,(2)细胞膜的生理功能:,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 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 是细胞的产能场所;,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4)间体(mesosome,或中体):,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 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多见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青霉素酶分

11、泌、DNA复制、分配以及细胞分裂有关,“间体”仅是电镜制片时因脱水操作而引起的一种赝像,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为核糖体、贮藏物、多种酶类和中间代 谢物、质粒、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少数细菌还 有类囊体、羧酶体、气泡或伴孢晶体等。,1.2.1.3 细胞质和内含物,(1)概念:,细胞质(cytoplasm)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 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含水量约 80%。,核糖体是细胞质中的一种核糖核蛋白的颗粒状物质, 由核糖核酸(60%)和蛋白质(40%)组成,常以游离状 态或多聚核糖状态分布于细胞质中。其沉降系数均 为70s。它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2)核糖体(ribosom

12、es),(3)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聚-羟丁酸(poly-hydroxybutyrate, PHB),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在含乙酸或 丁酸的培养基中生长时, 细胞内贮藏的PHB可达其 干重的60%。,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沉淀,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多糖类贮藏物,在真细菌中以糖原为多 糖原粒较小,不染色需用电镜观察, 用碘液染成褐色,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糖原粒 淀粉粒,有的细菌积累淀粉粒,可用碘液染成深兰色。,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颗粒大小为0.

13、51.0m,是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 一般在含磷丰富的环境下形成。 功能是贮藏磷元素和能量,并可降低细胞的渗透压。,在暗视野显微镜下看到的迂回螺菌(Spirillum volutans)中的异染粒(迂回体),藻青素(cyanophycin),一种内源性氮源贮藏物,同时还兼有贮存能源的作用。通常存在于蓝细菌中。,由含精氨酸和天冬氨 酸残基(1:1)的分枝 多肽所构成,分子量 在25000125000。,硫粒(sulfur globules),很多真细菌在进行产能代谢或生物合成时,常涉及对还原性的硫化物如H2S、 硫代硫酸盐等的氧化。 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

14、硫元素。 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4)气泡(gas vocuoles),许多光合营养型、无鞭毛运动的水生细菌中存在的充 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大小为0.21.0m75nm, 内由数排柱形小空泡组成,外有2nm厚的蛋白质膜包 裹。,功能:调节细胞比重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O2和营养物质,1.2.1.4 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知识回顾,1、细菌形态、大小(重量、长度) 2、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差别 3、革兰氏染色机制 4、缺壁细菌,1.2 细菌细胞的结构,一般结构:一般细菌

15、都有的构造,特殊结构:部分细菌具有的或 一般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材料: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快而强,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螺旋体及放线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较弱。对结核杆菌、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均无效。细菌对青霉素G可产生耐药性,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较为常见。青霉素G毒性很低,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 1、请将本材料中提到的微生物(下标线标示的)按照细胞水平进行分类; 2、结合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阐述青霉素的药理; 3、阐述耐药性产生的可能遗传机制及生化机制;,答: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

16、、放线菌、立克次氏体(1)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1)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1) 2、无论是G+细菌还是G-细菌细胞壁中都有肽聚糖成分。(1)青霉素的作用是抑制肽聚糖合成最后阶段的交联作用转肽反应,不论G+细菌还是G-细菌都是一样,只不过具体作用位点不同。这样,细菌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壁而裂解死亡。(2)由于G-细菌外膜的通透屏障作用,使青霉素不易达到它的作用靶位,从而使G-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1) 3 遗传机制:自发突变加药物选择(1);细胞间抗药性的基因转移(1) 生化机制:产生使抗生素结构改变的酶(即钝化酶) (1);作用靶位的改变(1);细胞通透性的改变(1),1.2.2.1 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概念: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