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943232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认真阅读注释,完成以下填空。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一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即 、 、 。苏轼(10371101),字 ,号 ,四川眉山人。苏轼是 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 ”之一。其诗清

2、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 合称“ ”,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 、 、 并称“宋四家”。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2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 ”被贬黄州。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 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是一首 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3给

3、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 樯橹( )( ) 一尊还酹江月( ) 同行( ) 吟啸( ) 一蓑烟雨( ) 料峭( )4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樯橹: 一尊: 酹: 已而:向来: 芒鞋: 吟啸: 料峭:知识链接: 怀古诗一向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的是现外之音而已。如

4、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还可以表达缅怀古人、忧国伤时、借古讽今等情感。任务二: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1 从内容来看,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什么特点?3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第二课时任务三:整体感知定风波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任务

5、四:能力检测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或释义正确的一项()A、樯橹(qing l)灰飞烟灭卷起千堆雪(雪花)B、羽扇纶(l)巾一蓑(一袭蓑衣)烟雨任平生C、早生华发(美丽的头发)料峭(形容微寒)春风吹酒醒D、一尊还酹(l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2、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

6、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D、君当作磐石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有()A、故作不良计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D、故国神游5、下列各句中的“国”字与例句中“国”字的意义相同的句子有()例句:故国神游A、红豆生南国 B、为国以礼

7、,其言不让 C、妇人暂而免诸国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E、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F、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6、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孔明协助下大破曹军。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7、默写。(1)乱石穿空,。江山如画,。(2)大江东去,浪淘尽,。(3)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4)回首

8、向来萧瑟处, 。五、拓展阅读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

9、的上片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10、休将白发唱黄鸡。注:子规:杜鹃鸟。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苏轼词两首学案答案1苏洵、苏轼、苏辙 子瞻,东坡居士 北宋 唐宋八大家 辛弃疾 苏辛 黄庭坚、米芾、蔡襄 2乌台诗案 怀古 记事抒怀3、4略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2烘托

11、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3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着报国无路的感慨。(解析:这首词中壮

12、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整体感知定风波1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2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

13、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3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4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5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四、课堂练习1、D(A项中的“雪”是比喻用法,指浪花。B项中“纶”的正确读音是“gun”。C项中“华发”意为花白的头发。)2、A.B.C.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3、A B(A项中“丝竹”代指音乐;B项中“管弦”代指音乐;C项中“足下”就是指脚下;D项中“磐石”指大而厚的石头。)4、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中的“故”是“特意”之意。)5、A D(例句中的“国”字是“地方”的意思。A、D两项中的“国”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其他各项中“国”的意思都为“国家”。)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