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细节建构生态德育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936674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生命细节建构生态德育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关注生命细节建构生态德育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关注生命细节建构生态德育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关注生命细节建构生态德育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关注生命细节建构生态德育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生命细节建构生态德育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生命细节建构生态德育汇编(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生命细节 建构生态德育 贝子府中心校 崔波一、问题提出贝子府镇地处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贝子府镇境内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层恋叠障,树木葱郁,鸟语花香,风景秀美,汇聚了东北、华北和内蒙古三种动植物类型,是一个“原生态”的动植物园。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历史上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地少,这是“天人合一”的典范,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壮举。为了把这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促进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借助于生态学原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持续发展。“生态德育”,顾名思义,就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品德养成教育,是指创设自然、和

2、谐、人文、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追求和谐的育人策略,指导学生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学生享用自然,自觉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感悟到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文明交往、相互关爱的德育观。所以生态德育就是和谐德育。和谐社会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几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德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学校是师生生活的“生命场”,鲜活的生命个体交融在一起,要促进生命体和谐发展、幸福地成长,就需要我们“关注生命的细节,构建生态德育”。“生态德育”正顺应了这一需求.同时,构建生态德育,也是创造“一校一品”“一班一格”

3、德育特色,结合本校实际而提出的构想。我们开展了基于“一班一格”建设的生态德育体系构建研究和实践,以“班级十项建设”为载体,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塑造身心和谐,知行统一,善、博、雅和谐发展的人为主旨的德育工作指针,将逐步形成“生态德育”特色。二、背景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交织碰撞,社会上部分人道德失范对青少年影响比较严重。比如:吸烟喝酒、盲目崇拜、奇装异服、口吐污言、目无尊长、攀比浪费、废经叛道、不思进取等等,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走向多元化,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整体性的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造就“富强、民主、文

4、明、和谐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无疑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崇高而又伟大的天职。学校德育必须遵偱德育工作规律,从学生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等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再像传统德育那样填鸭式强制灌输,要牢固确立“生本意识”及“和谐为要”的理念,设计情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动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德育途径,创新活动载体,创新德育内容。真正把“立德树人”在学校落到实处,为优秀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奠基,成就师生一生的幸福。按照杜威、皮亚杰等人的观点来看,一个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参与实际生活及

5、各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公益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逐渐积淀出来的。我们开展“生态德育”创建活动,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人文素质的提高和符合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在校园里学习的文化知识和特殊的伦理道德教育要求,便会成为人们的行为价值取向,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生态德育旨在教育和引导学校师生“崇尚自然、关爱生命、尊重人性、和谐发展”。通过系列化的绿色环境保护教育、德育常规教育、科技人文教育、学科教学等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与感悟,达到美化环境、体验绿色

6、、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懂得尊重与感恩的目的。“生态德育”不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人文、民主、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的一种现代德育观。三、理论支撑 “生态绿色”,代表生命与希望,代表成长和生机,代表活泼清新的未来。直观上给人清新的感受,心理上能调节神经系统,活跃思维,减慢心率,消除抑郁,缓解烦闷、急躁、紧张情绪,有助于身体恢复。“生态绿色”,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心、尊重、包容、安全,象征着和平、人际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德育是靠道德的说服力、劝导力、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是

7、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所以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而应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要素的有机统一。它们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统一体。“生态德育”从理论上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发展,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

8、享用自然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生态德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这个名词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生态德育”将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环境德育进一步向人文德育方向发展;二是促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文明”向“主动文明”方向转变,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接受教育方向转变;三是在教育方式上由“批评教育”向“激励教育”方向转变,由“压制惩罚式教育”向“疏导启发式教育”转变,从而实现“三个和谐发展”的目标:人与人的和

9、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德育”是一种德育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精神文化的统一。“生态德育”是一种亟待开发的“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既具有排异性和隐蔽性,也具有持久性和积累性等多方面性质,它能够在学生不知不觉中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深处,积淀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润物细无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这些至理名言也正是揭示了这一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机理。1、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

10、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生态伦理学强调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要求,这意味着人类的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即由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强制性的

11、政策法规,更需要道德的力量。生态伦理学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亲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相关的文化心理,这是人以诗意的情怀去体悟自然的结果,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是一种亲和关系。自然万物是愉情悦性的对象,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在审美活动中,个体投身到自然大化中去,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人参天地化育,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积极回应与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国美学正是从“天人合一”的生命情调中,即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寻求美。用生态的意识去审美,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审美的层面上,人既不

12、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天人和谐境界。2、活动德育理论活动德育理论认为:活动是指个体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而不是指内部思维的、意识的活动,活动的过程起先总是外部的、实践的,之后才具有内部活动的形式,即意识活动的形式。所以,研究人的主体活动,必须首先从外部的感性活动着手。活动又是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它体现了活动的社会本质特征。这里的活动不仅指单一的主体与客体交往,而且指主体之间的现实交往和互动。活动既是一种改造对象的也是主体能动地改造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人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所提供的现成条件而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改变和创造对象世界从而维持自己的

13、生存和发展;表明人不仅可以意识到外部世界而且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观念把握对象世界的属性和规律,从而使之为自我服务;不仅能意识到对象世界的属性和规律,而且能洞察自己的内心活动,从而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其最深刻的内在机制在于人的主体性意识使人在交往和改造对象的现实活动中,能动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活动对教育过程的影响也正蕴藏在这一机制中。“生态德育”是借鉴生态环境教育中和谐用语的全新概念,它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全面德育体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进步,推动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生态”,强调人的主

14、体性,力图实现个性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它既包括了普及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情感和树立生态观念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也包括基于“以人为本,和谐共荣”理念构建我校特色的养成教育体系,基于“和谐、人文”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探索以及基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理念的学科教学改革。“生态德育”不仅体现“绿色”概念,还要充分体现德育的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个体性。学校抓住实施“生态德育”的契机,努力更新、升级德育工作的高度和水平,在德育工作中充分体现“和谐”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四、工作目标通过绿色德育创建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德育的领域和途径,从而有利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

15、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有利于让学生在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有利于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心灵美的氛围中推进行为善的教育;有利于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精神;有利于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发挥应有作用;有利于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有利于形成“育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作网络,为培养“崇尚自然、关爱生命、尊重人性、和

16、谐发展”的优秀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实践平台。这里应没有歧视,没有体罚,没有人际间的勾心斗角,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这里应是人心思进,思想上体现进步与创新,行为上体现文明与儒雅,心理上体现健康与愉悦,竞争中体现智慧与合作,评价上体现公正与科学,努力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这样的校园方能体现时代的气韵与现代的风采,这就是“生态德育”的基本目标。五、创建生态德育的策略 “生态德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十个途径来达成这一目标:1、创建生态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实现班级特色化布置,各班黑板报等办出班级特色,力求让教室成为学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形成管理个性: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要求班主任学会“情感链接”,以真情呼唤真情,以心灵辉映心灵,以生命感召生命;创造成功机会,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做到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形成零功利评价;倡导管理过程最优化,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追求行动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