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886790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冀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共100分,60分钟)一、选择题(共50题,每题1.7分,共85分)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一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C.龙生龙,风生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2、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与皇帝臣与君的关系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D.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

2、,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原因是:A.便于发布命令 B.体现皇帝独尊、皇权至上C.便于控制兵权 D.否定周王的权威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丞相权力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5、全球通史:“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的“官员”包括

3、丞相 郡守县令 太尉A. B. C. D.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7、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8、宋真宗赵恒有诗:“富

4、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与该诗有关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9、2013年11月,复旦大学经过DNA检测和历史考证,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人,也不是名门夏侯氏后裔,相关史料和文件中所描述的曹操身世应只是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而进行的杜撰行为。材料中“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是指A.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B.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C. 出身门第决定了政治前途 D 孝廉是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10、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

5、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11、元代中央“诸大小事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A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B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D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12、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A.

6、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13、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局部,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14、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15、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

7、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16、(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察举制的实行 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分封制的建立A B C

8、 D17、“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18、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最适当的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19、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

9、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20、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都突出了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1、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

10、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利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废丞相,设内阁 D、确立三省六部制22、张老师讲解下列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23、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楚国国君是先代贵族的后代 楚

11、国拥有自己的军队楚王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 周王室已经衰弱A B C D24、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ABCD 25、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

12、指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26、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27、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D.高宗是尊法守纪的明君28、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

13、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29、汉文帝二年曾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从中能够得出 A.汉文帝时期选拔人才不经过考核 B.汉文帝时期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清廉 C.汉文帝选拔人才不注重官员的真实能力 D.汉文帝选拔人才将人品与议政能力并重30、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