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室内设计与节约生态资源的关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386012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室内设计与节约生态资源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室内设计与节约生态资源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室内设计与节约生态资源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室内设计与节约生态资源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室内设计与节约生态资源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室内设计与节约生态资源的关系摘要:在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型室内设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建设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室内空间设计成为了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对生态型室内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室内设计、节约资源、生态1、 现状分析现阶段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丧失、全球气候变暖、大 气 质 量 恶 化 等 一 系 列的 问 题 , 这 些 很 大 一 部 分 原 因 在 于 人类无节制地征服、掠夺自然,给整个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系列的严酷事实促使人类对过

2、去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也正是在当今这样的一种氛围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客观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建立一个发展的、融洽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自然结合良好的具有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地球上许多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以生态概念为主题的“生态计划” 、 “生态建筑”之说,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索着符合“生态”要求的环境设计。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的环境质量, 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度过,那么,如何让室内生态起来,

3、设计创造出既有艺术性, 又能满足功能的要求, 同时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环境空间, 将是社会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室内生态设计在注重舒适、美观的同时更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并倡导循环利用。室内生态设计把生态思想引人室内设计, 扩展了室内设计内涵, 将把室内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也必然会推动建筑业对地球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2、 案例分析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 1894 年,原名帝国大厦,其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4、) 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为“光雕”或“镜面喷泉” 。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 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

5、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倒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 1/2 次到 5 次。由于双层窗的外窗可以满足保安要求,内层窗可以随时打开。 (3) 能源与环保 60 年代的国会大厦曾安装过采用矿物燃料的动力设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达到 7000 多吨

6、,为了保护首都的环境,改建后国会大厦决定采用生态燃料,以油菜籽和葵花籽中提炼的油作为燃料,这种燃料燃烧发电是相当地高效、清洁,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预计仅为 44 吨,大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议会大厅的遮阳和通风系统的动力来源于装在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这种发电装置最高可以发电 40 千瓦,把太阳能和穹顶内可以自动控制的遮阳系统结合起来是建筑师的一个绝妙的想法。(4) 地下蓄水层的循环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地下蓄水层(地下湖)的循环利用。柏林夏日很热,冬季很冷,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源和地下蓄水层的存在,把夏天的热能储存在地下供冬天使用,同时又把冬天的冷量储存在地下

7、给夏天使用。国会大厦附近有深、浅两个蓄水层,浅层的蓄冷,深层的蓄热,设计中把它们充分利用为大型冷热交换器,形成积极的生态平衡。 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造型和色彩上的推敲设计,而真正隐藏在形式造型和色彩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以及设计与生活的关系的方面,其应该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的整体性结合,是功能、形式与技术的总体性协调,通过物质条件的塑造与精神品质的追求,以创造人性化生态化的生活环境为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3、生态室内设计的原则(1)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自然的要素与人有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人不仅仅具有进行交往活动的社会属性,更具有亲近阳光、空气

8、、水、绿化等要素的自然属性。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生态设计就是强调建筑内部的自然观,强调亲近自然,发挥自然因素的作用。例如,在办公室的设计中, “景观办公室”成为时下流行的风格,充分引入自然光照明,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工照明,节约能源,又能够使人们沐浴阳光,增强室内空间的自然感。并利用水体,绿化及自由布置的办公家具和轻松便利的交通动线,营造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关怀,高效而亲切的人工环境。这是自然要素为人工环境带来的最大实效。由此可见,在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后,高楼大厦已不再是环境美的追求,亲近自然,引入自然,与自然相依存是人类的本性需求。(2)注重本土化原则任何室内设

9、计的项目,都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延续地方文化和风俗,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并从中探索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与地方适用技术的结合。(3)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设计在能源的使用上,贯彻节约能源,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最优化的原则。太阳能和风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因此,它们对未来的室内设计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4)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用必须符合生态环境及对人体没有损害“无污染”的标准。室内设计中的各种构思往往通过材料的运用来完成。可以用在室内环境中的材料多种多样,它包含石材、木材、金

10、属、玻璃和人造饰面材料等,这些材料的多样性为我们设计思路提供了新的来源,但要全面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则比较困难。我们应学会主动驾驭材料,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而不是盲目地使用,甚至无原则地材料堆砌,使设计进入误区。对于这些材料的使用,应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它在环境中应有的作用,真正体现材料在环境中烘托气氛和强调环境性格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要更多地考虑材料本身的因素。这些材料除了一些天然材料外,大部分是通过现代化的人工合成因素造成的,即使在装修完毕,其材料的余剂浑发仍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由此看不见的环境污染物仍然存在着,故在装饰材料上应避免使用那些在不同程度上散发着有害物质的材料,消除污染性、

11、放射性、致癌性、窒息性等用材,如选用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瓷砖以及土建所用的砖、水泥等天然土石为基本的材料,就要看这些产品是否具有国家认证环境质量标准。根据调查结果表明,花岗岩、大理石、瓷砖等无机材料放射出来的“氡”气体对人体有致癌作用。这种气体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气味,但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从安全角度来讲,采用适当措施即可达到目的,如冬天早晨开窗,加强室内空气对流,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在装饰前对材料的厂家、标号、验证说明书要切实查清,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待那些不符合“生态设计”要求的材料,要坚决取缔。(5)绿色植物的利用用绿色植物布置环境是创造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人类对阳光、空气、水、以及充满

12、生命力植物的依赖,已成为设计室内空间环境的标准。在国际上已重视室内环境的生态设计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绿视率”理论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运动。“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是一种柔和、舒适的色彩,给人于镇静、安宁、凉爽的感觉,其在促进室内空气清洁新鲜、改善空气湿度条件方面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5、结语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是我们每一位室内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室内生态设计意在寻求自然、建筑与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室内生态设计是一个正在研究探索中的新课题。它把生态思想引人室内设计, 扩展了室内设计内涵, 将把室内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参考文献:1吴良镐,广义建筑学 2周鸿、刘韵,涵空间智能时代的建筑 3侯正华,生态建筑,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 年 2 月4世界建筑 2002 年第四期以上信息是由武汉卓意设计职业培训学校整理并上传,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