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五上全册单元分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82837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五上全册单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杭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五上全册单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杭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五上全册单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杭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五上全册单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杭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五上全册单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五上全册单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科学新课程培训——五上全册单元分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与环境单元分析一、单元内容概述: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健康生活”。“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在三年级“植物”、“动物”、“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四年级“有生命的物体”、“新的生命”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的。 这一部分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继承了八十年代小学自然课改革的宝贵经验,把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放在教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核心位置上,在这一部分教材中,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习科学地看待生命世界,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看待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地说: 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养分,动

2、物需要空气、水和食物。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只有环境满足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才能生存。 每种动植物的身体结构,都有它的特殊性,这些结构使它们能够在它所处的环境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生物的身体结构、行为习性,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鱼的身体结构适应在水中生活,不适应在蚯蚓和鸟的生活环境里生活。简而言之,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同有机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阳光、空气、水,生存空间,养分或食物。二是生物自身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下表是生物与环境单元主要活动内容及课时建议:课 题主要活动内容课时建议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提出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2、

3、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测3、设计实验,写出实验计划种子发芽实验1、交流实验计划2、配备实验装置3、猜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从实验中获得信息1、汇集实验数据2、集体交流3、扩展与思考秋冬季的生物1、需要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2、选择生物,跟踪观察动物的栖息地1、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2、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建立栖息地1、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2、选择观察内容,制定观察计划记录动物的特征1、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物的特征2、我们怎么写,怎么画观察到了哪些特征1、记录、交流“观察动物的发现”2、设计实验,交流动物3、扩展原来是相互关联的1、讨论动植物的身体构造与生活环境的关系2、找生

4、物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1、讨论人类的栖息地2、比较动物、植物、人类的生活栖息地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课是“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 整理分析种子发芽实验结果。第二部分:4-7课:从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有哪些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在“秋冬季的动物”、“动物的栖息地”、“记录动物的特征”、“观察到了哪些特征”4项活动中,学生将对6种常见的生物跟踪观察,一直持续到冬季。还要亲手建造蚯蚓和鱼的栖息地,深入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8-10课:在“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5、、“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三项活动中,学生将汇集、整理、整合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拓展到对人类生活环境认识,了解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我们要保护自己生存的地球环境。二、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基本教学目标: 1、种子发芽实验,学习设计控制种子发芽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光、温度、水等环境条件变化,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获取事实、数据,根据所获得的证据说明其影响,学习科学地思考和判断。2、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秋、冬季的气候环境里,植物、动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6、。3、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后,再告诉学生什么是“栖息地”,并仿照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供学生用实验方法观察鱼和蚯蚓的栖息地,从前面说到的两个层面上,观察、记录两种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学着像科学家那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且要求运用所学的设计植物实验的知识,设计动物实验,研究动物。4、整合此前的学习,把认识发展一步。“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活动内容是整理所获得的事实,理解这些事实的意义,把所学的关于生物的生活需要扩展到人。“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地球上的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地球是我们的栖息地。

7、三、单元教学建议:1、指导好种子发芽实验这一部分的内容有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等用三个课时进行的探究活动。中心内容是植物实验,观察种子发芽与环境中的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是是我们以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怎样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第三页的实验计划举例中有五个项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定实验计划的模式。可以看出通过实验观察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同课程标准中表述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观察、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所以这三个课时的探究活动,是一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经历,建议看看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8、,努力使教学有丰富的教育内涵。经试验,浸泡过的绿豆种子,从播种到出苗,在常温下大约四天。最好在教室里摆放一组实验材料,供大家在学校期间进行观察。实验都设有实验组和对照组,解释对比实验的结果,是训练学生 “重证据”的机会,所以讨论要引导学生根据事实得出结论。例如光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吗?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说明什么? 两组种子发的芽都一样吗? 实验组的芽最初是嫩黄色,以后由黄转绿,同什么有关? 都要根据事实说话,做出符合事实的解释。2、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持续时间达四个月,不断地促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观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教学时经常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报

9、告他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观察对象不要局限于第九页表格中提到的生物,任何一种植物、动物,都会随气温变化发生变化,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跟踪观察。 建议教师多掌握一些生物越冬的资料,学生向大家报告自己的观察时,穿插一些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3、建立栖息地与鱼和蚯蚓的观察教学需要教师克服困难,模仿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便于学生观察的栖息地,否则就无法真实地进行探究活动。是每四人建一个栖息地,还是以人数多一点小组为单位建栖息地? 栖息地平时放在哪里? 放在教室里行吗? 同学们的活动肯定影响小动物的生活,怎么办呢? 这些都得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栖息地的空间不宜太小,蚯蚓在泥土里生活,

10、栖息地怎样便于观察,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可行的办法,我们可以把蚯蚓的栖息地的一面或两面用玻璃,平时用黑布罩住,观察时打开。蚯蚓吃腐烂的菜叶、果皮,每次都把食物放在靠近玻璃的地方,这样就能看到蚯蚓在泥土里的活动。很难观察到蚯蚓吃食物,我们可以从菜叶、果皮发生了什么变化,间接地知道蚯蚓是否吃了食物,什么时间吃食物?从“动物的栖息地”到观察“观察到了哪些特征”,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观察到了哪些特征”,主要是汇集观察到的各种事实,这些事实是后一课认识相互关联的材料。4. 单元学习的整合整合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发现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习性与环境是相关联的,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教材提出了“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

11、,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鱼能够在蚯蚓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吗?”“人能够在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吗?为什么?”等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此来归纳本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学习内容。二是讨论人类的栖息地。许多学生会认为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家能满足我们的各种生活需要吗?显然不能。家相当于动物“避难”的地方。由此引出“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我们人类和动物不同,不是从小范围的“周围环境”里获得生活需要的各种物品,地球才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 比较植物、动物、人的生活需要,是对这个单元学习的进一步整合。先分别找出动物、植物、人的生活需要,并加以比较,由此可以发现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其他的生物和生

12、存的空间等,是一切生物共同的生活需要。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可以选择气候这一项环境因素进行具体的比较。植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动物怎样适应气候环境?在“秋冬季的生物”一课的学习中,已经进行过观察,所观察到的事实可以作为比较的材料,如凤仙花冬季枯死,用种子度过冬季延续生命;菊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用长在地下的根度过冬季;杨树用落叶的方法度过冬季;鸡、鸽、猫、狗用换一身新毛的方法度过冬季;冬天缺乏食物,有些动物用冬眠挨饿的方法度过冬季。人怎样适应冬天的气候环境呢?可以多穿衣服,提高室内的温度冬季缺乏新鲜蔬菜瓜果,人可以为植物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它们生长,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四、理解思

13、考研讨1、因为是首次涉及生物与环境这个命题,我们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能说清楚吗? 如果我们自己能说清楚,指导学生认识就有把握了。能够从两个层面上,列举各种事实,说明蚯蚓、鱼和环境之间依存关系吗? 再选择其它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试试。2、通过实验观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探究重要的方法手段。本单元开始就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后面还要设计实验,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所以指导好实验设计很重要。我们怎样指导好这项探究活动呢?3、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持续时间长达四个月。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做这件事,让学生切实观察到随着天气变冷,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呢?4、怎样指导学

14、生学着像科学家哪样观察? 怎样指导学生用文字和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 教材中举了例子。科学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科学讲求实证,所以要重视搜集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我们怎样指导学生搜集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形成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呢?5、 本单元最后一项活动是讨论会(注: 第一句话“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其中的句号应改为问号,家只是避难所,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中心内容是比较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需要。这种比较有什么意义?在阳光下单元分析一、 单元教学的意义:本单元是本套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光,以阳光为载体,指导学生研究光的传播,光的颜色、光与热等。我们试着把太阳作为一种能

15、源而不是一种天体来加以研究。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我们期望学生们能够达成以下目标;一是作为探究的科学,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开始认识到解释和证据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能够理解,背景知识和理论指导着的调查研究设计、观察的类型和数据的解释,让学生们在开展实验和调查的体验中去构成或者是改进他们的知识。本单元的前6课实际上都是引导学生在收集证据,包括搜集关于太阳的资料、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情况(阳光是怎样传播的)、研究阳光的物体和光强与光弱等,这样的一些活动都是在为后面的解释活动收集证据。本单元的第7课“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思考,确定应该采取样方式对零乱的数据进行解释。学生应该能够评价通过简单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对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实验中的因果关系形成一个结论(比如通过评价收集到的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的数据,对这些进行归纳分析,学生们应该能够得出“颜色深的物体在阳光下比颜色浅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要高一些的结论)。二是在物质科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