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80070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淮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淮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淮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淮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选修班)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 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 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 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 法家、墨家、道家 B. 法家、儒家、道家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2. 某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说:“不尚

2、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 不知。”这位思想家应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 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接 受了这一观点,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 A光大儒家思想 B重建道德秩序 C建立太学机构 D加强专制统治4.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灏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 主张相符的是 A. 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B.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

3、须外面添分 C. 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5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 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 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 径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 B C D6李贽曾评论先秦诸家:“申(不害)、韩(非)何如人也?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既 分为六,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有一定之学术,各有必至之事功。举而措之,如 印印泥,走作一点不得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4、A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 B李贽认为诸家都曾发挥贡献 C李贽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 D李贽否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7. 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 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A“存天理,灭人欲”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8.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君主专制受到

5、批判 经世致用思潮形 成 A B C D9. “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该诗中 描述的这一技术传入欧洲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C. 促进欧洲迎来地理大发现 D. 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10“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 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各项属于材料中“新文化”范 畴的是 A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B郑板桥的墨兰图 C杂剧和散曲 D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11许瑶云曾评价某位书法家时说:“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

6、醉来信手两三 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如图属于该书法家的作品是 A B C D12. 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以形写神”的特征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C图3作品的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元曲通俗易懂的特征D图4剧种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1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 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 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7、14.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这段节选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位人物之手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15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 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 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16伧父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中说:“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譬有一人,其始以祖宗之产业,易他人

8、之证券,既而所持证券忽失其价值,而祖宗之产业已不能回复矣。吾人精神界破产之情状,盖亦犹有生活的意义。” 可见,作者主张A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C理性对待传统文化 D大力吸收外来文化17.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A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C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18.“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 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

9、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 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材料中“世界的新潮流”是指 A实现民主共和 B发展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19.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 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 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 一不可的。”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A. 认识到民权主义是核心 B. 发展“民族主义”的内涵 C. 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 意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20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

10、,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 B调节社会财富,解决民生问题 C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帝制2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实践证明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成果是A.两类矛盾学说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22.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

11、著作是 A井冈山的斗争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23.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世纪和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他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D.科教兴国24.从中国历史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具有时代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

12、产物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具有科学性 A B C D25.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她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其研究工作在“文革”时期得到长足的进展。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AB C D2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 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此后,中国政府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27. “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 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 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其中使 个人从政治的外在束缚中获得解放的是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28“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每一个真 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以上言论旨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