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及考据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3795258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2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及考据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及考据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及考据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及考据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及考据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及考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及考据(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传统史学的衰落期:明清史学,一、社会文化状况与史学发展 二、明代史学 三、明清之际史学 四、清代史学,第一节 社会文化状况与史学发展,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在思想上,统治者大力倡导程朱理学,将之作为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在科举上,采用八股取士,使读书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淡漠对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在文化上,大兴文字狱。从明太祖始,到清康、雍、乾数朝屡兴文字狱,比如康熙朝的“明史案”,浙江富商庄廷龙购得明万历年间大学士朱国桢所著明史,庄氏请人续写刻印,其中涉及到明末抗清之事,被人告发,庄氏被剖棺戮尸。前后被杀的作序者、刻印者、售买此书者多达72人。雍正时

2、,江西考官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被指为“维止”乃是“雍正”去头。查氏死于狱中仍遭戮尸,亲属被杀或被留放。乾隆朝的“文字狱”有71起。如徐述夔的一柱楼诗集“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卓长龄忆鸣诗集因把“忆鸣”推变为“忆明”而被定为大逆罪。这种文化上的高压政策,禁锢了学者们的思想自由,使绝大多数学者钻进故纸堆中,专力从事三代、秦汉文献的整理与考订。形成了一代脱离社会现实的考据学风。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封建史学日渐衰落。,一、明清史学的分期,自明代初年到清代乾嘉年代的史学,受时代的影响,呈现波浪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 明代 明末清初 清代,二、文化政策

3、、学术思潮与史学发展 1、明前期的文化政策与学术思潮: (1)以程朱理学控制思想: 国子监生学习四书、五经、大明律、大诰、说苑、资治通鉴等; 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 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合众途于一轨,会万里于一原”(胡广进书表);,(2)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明代理学正统论的奠基者方孝孺(1357-1402): 认为史学理论的首要问题为争正统论 反对以“一时”之强弱、事功成败论史 主张以永恒的、至高的“大中至正之道”、“天道”来评判历史 正统之说,何为而立邪?苟以其全有天下,故以是名加之,则彼固有天下矣,何必加以是名也。苟欲假此以寓褒

4、贬,正大分,申君臣之义,明仁暴之别,内夏外夷,扶天理而诛人伪,则不宜无辨,而猥加之以是名。今将立天下之大法,以为万世劝戒,不能探其邪正逆顺之实,以是其是非,而概以正统加诸有天下之人,不亦长侥幸者之恶,而为圣君贤主之羞乎?(明方孝孺:释统上,明程程敏政编明文衡),正统和变统: 天下有正统一,变统三。三代,正统也。如汉,如唐,如宋,虽不敢几乎三代,然其主皆有恤民之心,则亦圣人之徒也。附之以正统,亦孔子与齐桓、仁管仲之意欤?奚为变统?取之不以正,如晋、南朝宋、齐、梁之君,使全有天下,亦不可为正矣。守之不以仁义,戕之不以正,如秦与隋,使传数百年,亦不可为正矣。 夷狄与中国,女后而据天位,治如苻坚,才如

5、武氏,亦不可继统矣。 二统立,而劝戒之道明,侥幸者其有所惧乎?此非孔子之言也,盖窃取孔子之意也。(明方孝孺:释统上,明程程敏政编明文衡),“前三代”: 夏商周“仁义而王,道德而治” “后三代”: 汉唐宋“智力而取,法术而守” “取之不正者” 篡臣、贼后、夷狄 篡臣:如晋、宋、齐、梁之君 “乱伦” 贼后:如武后“乱伦” 夷狄:如苻坚“乱华” 方孝孺在正统论上最大贡献是加进了华夷之防思想,(3)以文字狱威慑士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明史刑法志);,(4)以修书拉拢士大夫,解缙等编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类书。明成祖永乐时,解缙等奉敕编纂,

6、始修于永乐元年(1403),成于永乐五年(1407),参加编辑者达2169人。全书收集重要图书典籍达七八千种,共22937卷(含目录、凡例60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仅目录就有几百卷之多。编排依洪武正韵韵目,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天文、地理、医卜、戏剧、评话、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永乐大典的撰成,在我国文化史上,确乎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当时来说,确是我国文献的渊薮,空前庞大的“百科全书”,元以前佚文,多赖之保存。,(5)纠心性命之,忽视史学,纠心性命之学: 明薛瑄:“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薛瑄传) 明杨守陈:“学之本在道德,而功业、

7、文艺无非末耳。”(杨文懿公集临海县学记) 史学不受重视 整个明代始终没有大规模的修史工作,(6)抄书成风,明代的史籍很多,但抄书成风,无甚大建树。顾炎武曾批评明代的不良学风。他说,少时受祖父告语: “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己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亭林诗文集卷2,钞书自序),顾炎武: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

8、剉碎散,岂不两失之乎!” “汉人好以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百二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晋以下人,则有以他人之书而窃为己作,郭象庄子注、何法盛晋中兴书之类是也。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注:张霸百二尚书汉代尚书传播由于知之者稀,汉成帝时,张霸乃伪造古文尚书102篇,号称“百两篇” ,被视为真经。,永乐年间,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这是经注的官方标准本,基本上都是抄袭宋元人的成说。 永乐大典有22937卷之多。实际是一部按韵目排列的书,往往是一部书一部书地抄写进去,它的类书性质并不显著。,2、明中期以后学术思潮与史学发展,明中期以后(正德、嘉靖后),时政问题严重,官府对私修史书

9、控制不利,学术思潮出现变化王学兴起。,(1)王学对史学的影响: 独立思考精神的提倡: “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王阳明传习录);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王文成公全书答罗整庵少宰书) 提倡“五经皆史”说: 徐爱问:“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传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阳明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犠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习录),(2)私修史学

10、兴盛,明钱谦益: “国史未立,而野史盛。”(初学集制科二) 明黄宗羲: “余观当世,不论何人皆好言作史。”(南雷文约谈孺木墓表) 陈建 明代第一部编年体当代史皇明通纪,(3)明中后期的史学发展,明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思想领域活跃。 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竑,郑晓 以纪传体记载明代史事的开创者,写有很多史学价值很高的著作。端简文集十二卷,与禹贡说、四书讲意、古言、今言。 王世贞 大文学家 史学成就为他的文名所掩,著弇yn山堂别集一百卷,是明史问世以前,关于明代史事的重要撰述。,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王世贞(1526-1590),江苏太仓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弇山堂别集100卷,为编纂

11、当代史的一部分素材,分“述”、“考”、“表”三部分。“述”分盛事、异典、奇事三类,记明大事异闻;“考”记典章制度;表类似纪传体史书之表。保存太祖、建文两朝秘事。 王世贞认为“作史者一字之褒,片言之贬,不取一时,而取万世。非作史者之权与势能取万世也,盖是非之公在万世。”(纲鉴会纂序),“明自永乐世间改修太祖实录,诬妄尤甚。其后累朝所修实录,类皆缺漏疏芜。而民间野史竞出,又多凭私心好恶,诞妄失伦。史愈繁而是非同异之迹愈颠倒而失其实。世贞承世家文献,熟悉朝章,复能博览群书,多识于前言往行,故其所述,颇为详洽。”(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 “可以说(王世贞)是一个开创明代史学新局面的代表人物。王世贞在

12、明代史学史上的位置,是由他批判理学化史学、提倡实证考信史学风确立的。”(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史乘考误考国史、野史和家史,以订误、存疑、补遗、揭讳等方法。,李贽藏书、续藏书: 李贽(1527-1602),福建晋江人。30岁以前,在家乡读书、应考、外出谋生;30岁后,为官从政,官至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致仕归隐,潜心史学。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历实录)为罪,逮捕李贽,贽自尽。 “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藏书68卷,略仿纪传体史著,载录战国至元亡历史人物约800名,材料多源于“正史”。评价人物不以“儒者相沿之是非”为标准,“一切断以己意”(藏书梅国桢传。称秦始皇为“千

13、古一帝”;将陈胜、项羽、李密、窦建德列入世纪。 李贽曾与焦弱侯:“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批阅。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千万人作敌对。今不敢谓此书藏书诸传皆为妥当,但以其是非堪为当前人出气而已。”,续藏书27卷,只有列传,无世纪,专记明代人物,记明兴至万历年间400多人。对当代人、事无所忌讳。如专列逊国名臣三卷,介绍“靖难之役”中人物。 续藏书将人物分成两大类:功臣和名臣。其下又分门别类。功臣有开国功臣、靖难功臣;名臣有开国名臣、逊国名臣、靖难名臣、内阁辅臣、勋封名臣、经济名臣、清正名臣、理学名臣、忠节名臣、孝义名臣、文学名臣、郡县名臣等十六类。,焦竑国朝献征录: 焦竑(1

14、541-1620),字弱侯,号澹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万历十七年(1589)状元。他“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通”(明史焦竑传),对当代典志尤为注意。万历二十二年(1594),大学士陈于陛议修国史,撰成经籍志,并收集各类素材。晚年专心著述,万历四十四年(1616),编成国朝献征录。,国朝献征录120卷,为人物传记汇编。焦竑在史馆“殚日夜之力,取累朝训录及海内碑铭志状表传之属尽录之”,网罗洪武至嘉靖年间明宗室、勋戚、内阁以下文武百官以及隐逸之士、宦官的碑传材料,兼及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记述,所记人物,依68门分类,征引皆注明出处。“大而国体,隐而民瘼,颐而世务,殽而材品,当时治乱兴

15、衰得失之林,诫覆辙,标芳轨,于之乎在。”(国朝献征录前序),资料丰富 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大多数人物传记都註明引述之书。 该书蒐罗甚广。万斯同修明史时曾利用它与官修实录对勘并说“可备国史之採择者唯此而已”。乾隆中叶的明史考证多据该书以校明史。 缺点: 由于其征引庞杂而碑文墓铭往往阿谀死者稗官野史又每多失实故其史料价值高低参差需要考订区分。,3、明清之际的时政问题与史学发展,(1)时政问题 (2)茅元仪、谈迁、陈子龙等人的撰述 茅元仪的武备志,全书240卷,汇集历代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军用物资等方面的史料。实际上是一部资料丰富的军事学史,是以前的史书中所没有的。 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508卷,书中汇集明初以来有关国家大计的论著,是有关明代政治经济的资料汇编,所选资料在当时都有代表性。这书不是一般的资料书可比。,谈迁国榷 是一部编年的明史,100卷,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编年体断代史中的巨著。 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1653年,60岁的他,携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