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酒饮用习俗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3794325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中国酒饮用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第八章中国酒饮用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八章中国酒饮用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八章中国酒饮用习俗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八章中国酒饮用习俗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中国酒饮用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中国酒饮用习俗(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具,第八章 中国酒的饮用习俗及少数民族酒,第一节 饮酒和酒宴的礼法习俗,第二节 节令饮酒,第三节 婚嫁饮酒,第四节 迎宾待友之饮,第五节 出师祝捷之饮,第六节 其它饮酒习俗,第七节 饮酒行令,第八节 酒旗与酒肆,第九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具,第十节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十一、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十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的 现代转型,第一节 饮酒和酒宴的礼法习俗,一、儒家的酒德,二、古代的酒礼,一、儒家的酒德,历史上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

2、于酒”,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二、古代的酒礼,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些礼节,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因而需要制定饮酒礼节,主宾之跪拜饮,晚辈之跪侍饮,饮酒礼仪四步之拜、祭、啐、卒爵,敬酒之:避席、酬、酢、旅酬、行酒,第二节 节令饮酒,中国人一年中的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端午节之“菖蒲酒”,重阳节之“菊花酒”,除夕夜之“年酒”,新年之“屠苏酒”,元旦,元旦饮屠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酒始于东汉。李时珍本草纲目:“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 饮用顺序由幼及长,社日,又称中和节。

3、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人们带着米酒、社饭祭祀社神,祈求五谷丰登,祭毕会餐。起源于三代,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唐王驾社日: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清明,阳历4月5日前后。通常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一,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端午,农历五月五日,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蟾蜍酒和夜合欢花酒的习俗 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作兴守夜,洒扫庭院,露天设筵,摆上酒脯、时果、针线、笔砚以祈

4、福。以酒脯致神,焚香列拜。儿童裁诗乞智,女郎对月穿针乞巧,其他如乞富、乞寿、无子求子,因人而异 祈毕,垣订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形成七夕酒俗,代代相承,中秋,赏月饮酒 清帝京岁时记胜: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我国用桂花酿酒历史悠久。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有“桂酒”(楚辞),九月初九,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 续齐谐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重阳,除夕,大年三十夜,人们有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 除夕

5、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第三节 婚嫁饮酒,“女儿酒” “喜酒” “交杯酒” “会亲酒” “回门酒”,“女儿酒”,南方人生下女儿数岁后,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取出供宾客饮用,“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交杯酒”,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各地区仪式有所不同,“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置宴款待,设午餐一

6、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第四节 迎宾待友之饮,中国人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要饮“接风酒”、“洗尘酒”;朋友别离,要饮“送行酒”。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一、文敬 二、回敬 三、互敬 四、代饮 五、罚酒,第五节 出师祝捷之饮,一、饯行酒 二、庆功酒 三、开业酒 四、分红酒 五、壮行酒,升迁、调离、升学、就职以及工作上取得成就之时,都要举办酒宴庆贺。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第六节 其它饮酒习俗,一、满月酒 二、百日酒 三、寄名酒 四、寿酒 五、上梁酒 六、进屋酒

7、 七、插秧酒 八、收谷酒,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以发生在个人、家族、乡邻或同事间的一些重要事典为理由,举办酒宴以示纪念或庆贺,借此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调剂人际关系,第七节 饮酒行令,通令:猜拳、击鼓传花等 骰令 筹令 雅令:吟诗联句等,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的“监” 行酒令的方式五花八门。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猜拳,一条龙 一夫当关 哥俩好 三星照 三羊开泰 四喜财 四季发财 五魁首 六六六 六六顺 七个巧 八匹马 九连环 满堂红 全来了,击鼓

8、传花,唐诗酒筹令,玉颜不及寒鸦色 面黑者饮 人面不知何处去 胡须多者饮 千呼万唤始出来 后至者饮 情多最恨花无语 不言者饮,癫狂柳絮随风舞 起坐无常者饮 二水中分白鹭洲 茶酒并列者饮 养在深闺人未识 初会者饮 人面桃花相映红 面红者饮,雅令,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雨打梨花深闭门,第八节 酒旗与酒肆,一、酒旗 二、

9、酒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酒的酿造和消费逐渐扩大。在商代,酒就作为商品出现在交易场上,买酒、卖酒就成了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怎样招揽饮酒者,怎样标明酒店所在?,一、酒旗,酒旗又称幌子、酒帘,大多是在一块布上写个“酒”字,高高悬在店门口,让人远远就可以看到,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旗” ,身兼今天的招牌和广告牌双重职责 酒旗的颜色,白的青的均可,大小不等,小的仅一尺布,大的则“酒店门前七尺布,过来过往寻主顾”,二、酒肆,酒肆,即酒店。古代酒肆反映了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发达 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北宋汴京及南宋临安酒肆的发达。当时著名酒楼有熙春楼、花月楼、嘉庆楼等。 文化窗口、历史镜子、风情缩

10、影、文化美学,第九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具,一、木碗木杯,二、竹筒竹杯,三、酒葫芦,四、董棕壶,五、兽角杯,六、陶制酒具,七、金属酒具,八、石制酒具,“酒好无好杯,好酒难生辉”,是彝族民间谚语,也是各民族普遍认同的酒文化观念之一 少数民族民间酒具的制作与运用,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表现了各民族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和特色,充分体现出各民族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以及审美趣味等精神文化的特质,第十节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在众多的食物中,酒的饮用规则和饮用习俗最为复杂、最具文化特色 各个民族以其独具特色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酒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强调酒在政治、教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从而

11、规范着个体和群体的饮酒行为,一、 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二、 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一、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1、火塘酒,2、咂酒,3、转转酒,4、拼伙酒,6、马上敬酒,7、击鼓饮酒,8、歌舞劝酒,9、同心酒,5、盟誓血酒,1、火塘酒,火塘酒,即在火塘边饮酒及其相关的规程。火塘多设在堂屋中(堂屋是会客、祭祀的地方) 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塘边展示了生育婚丧的生命历程;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家庭的喜怒哀乐 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火塘火,孕育了独特的火塘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居家饮酒,几乎都离不开火塘,火塘文化和酒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两种相伴共生的重要文化质点,展示出浓郁

12、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迷人的民族文化光彩,火塘酒的拘谨与严肃: 1)饮酒人的座次排列 2)饮酒礼节 3)饮酒时的语言行为,2、咂酒,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 “咂酒”即吮吸,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人杯、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 “咂酒”因选用吸管的不同,又称竹管酒、藤管酒等。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白、苗、傈僳、普米、仅、哈尼、纳西、傣、壮、侗等民族之中 “咂酒”起源甚古,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杂谈中已有记载,1)咂酒法饮用的都是水酒,有冷咂、热咂之分,2)直接吸饮咂酒,缺乏卫生保障,现大多已改进,3、转转酒,若干人围坐,共用一只酒壶或一个酒碗,按一定的方式轮流传递

13、同饮的饮酒形式。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田边地头,山的路阶,街道集市上,三五人团团围坐,中间是一把酒壶和一个盛酒的土碗,众人按一定方向传递着酒壶或酒碗,饮一口酒,说一段笑话,众人和之,直至酒尽壶空。彝族、傈僳族、苗族、怒族等饮转转酒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 转转酒,是许多民族好客善待的生活作风和质朴忠厚、坦荡豪爽性格的表现,起到相互交流沟通的作用,4、拼伙酒,以参加人共凑份子的形式饮乐,故又称“打拼伙” (打平伙)。因饮酒歌舞多在春暖花开时节,地点多在远离村寨的林间草地,参加者大都是年当花季的青春少年,也叫“吃山酒”、“饮花酒” 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如云南省大姚县彝族

14、昙华山“插花节”、巍山县巍宝山“二月八会”、贡山县怒族“花山节”、滇东南苗族“踩花山”等节日,均与拼伙酒的饮用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节日期间郊野宴饮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都保留着拼伙酒的遗风,5、盟誓血酒,历史上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共同发展的目的,民族、氏族、宗族、村寨之间常以盟誓的方式,或使仇视双方平息争端,或使弱小者屈从,或凝聚群体强化协作。饮血酒是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诅盟手段 这种基于万物有灵原始宗教形态下出现的仪式,在加强民族团结、解决争端、消除心理隔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许多重大的军事行动、政治斗争中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钻牛皮饮血酒是盟誓中最庄重、肃穆的诅盟。历史上彝族社

15、会尤盛行此举,6、马上敬酒,在来宾没有下马之前,即敬献美酒。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接待贵宾的最高礼节,多用于隆重庄严的场合 马上敬酒的礼俗,在交通条件较差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在公路通到的山寨,贵宾进村时,人们夹道欢迎,来宾尚未下车,主人就会敬上一碗清冽甘甜的美酒 客人如果受到马上敬酒或车上敬酒的礼遇,表明山寨已经把你当成了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双手接酒,举杯齐眉,以示谢意和回敬,再一饮而尽,确实不胜酒力者,也要把酒送到嘴边,多少喝一点才行,否则会被视为无理,7、击鼓饮酒,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习俗,与铜鼓、木鼓在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有密切的联系 隋唐之际,滇西少数民族社会普遍流行击鼓饮酒的习俗 现在

16、傣族、景颇族、侗族等在隆重的庆典和宗教祭祖活动中,仍有击鼓的行为,主要目的是“招同类”,烘托氛围,8、歌舞劝酒,宴席上主人且歌且舞,劝宾客饮酒,为酒席助兴 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将民族歌舞引入酒席劝饮助兴,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又一独特景观 歌舞劝酒融合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酒文化观念为一体,受到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关注,9、同心酒,两人共一酒具,或并立、并坐、并跪、并蹲,或长坐幼蹲,或幼跪长坐,两人楼肩交颈,耳磨脸贴,一个用左手,一个用右手,同时持杯(筒或碗),嘴凑在一起,同时饮酒 饮同心酒的习俗许多民族均有,以彝族、苗族、傈傈族、怒族、独龙族等最为常见。在不同地区,这种饮酒方式又有连心酒、团结酒、二人酒、双人酒等不同的称谓 同心酒象征着两人之间的坦诚相交,但更多的是一种节庆礼仪,一种娱乐方式,十一、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1、酿酒禁忌 2、斟酒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