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77979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第十三次考试试题(含解析)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威以藩屏周。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A. 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股商遗民的目的B. 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 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D. 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答案】A【解析】周克商后,殷人势力依然很强大。殷商遗民怀着“亡

2、国之痛”与其原先在东方的属国相互勾结,威胁西周的统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殷商遗民问题,成王和周公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加以创新,实行分封制。商故朝的都城为河南安阳,统治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西周分封的主要区域为以前商朝的控制区域及其附属国,故A正确。B应为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C的史实仅能得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汉代、西晋、明代都曾实行过分封制,C错误。民主制指的是人民当家作主,D项史实只能推论出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性,D错误。2.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A. 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B.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

3、.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汉初商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排除A。材料反映汉初商业的发展,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小农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的,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解题的关键是对“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 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

4、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未体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可以看出行政政策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属中央,今天现状仍是河北是独立的省份,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应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

5、“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析理解。4. 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能尽力,建风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诸役咸与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 儒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B. 商人地位和士人渐趋平等C. 礼乐制仍然有着重大影响 D. 商人的自身修养普遍提高【答案】A【解析】商人积累财富之后的乐善好施,显然是深受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儒学广泛的社会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商人与士人身份地位

6、的相关比较,故B项错误;商人的乐善好施并不属于礼乐制度,这属于偷换概念,C项错误;仅仅根据纸商傅元龙并不能推断商人群体素质和修养的普遍提高,这属于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5. 孙磊江南制造局蒸汽机译著的研究中写道:“江南制造局的这批蒸汽机译著一经出版,便开始了传播和吸收的过程。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在19世纪晚期,这批书籍被分别收录入一系列西学丛书,并随着这些从书流传到日本。”这表明这批译著A. 在日本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有利于培养各种洋务人才 D. 有利于东亚地区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并没有这些译著在中日两国作用的相关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

7、提及这些译著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同样没有提及这些译著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故C项错误;这些译著流传到日本之后,必然对日本的近代化包括明治维新都有一定推进作用,故D项正确。6. 以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用的战略战术。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 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战术较灵活 B. 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C.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 游击战是牵制日军最有效方法【答案】A【解析】“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都属于灵活机动的小规模战略战术,这是由当时敌强我弱形势所决定的,故A选项正确;“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不是正规军队的大规模作战,故不能说明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故B选

8、项错误;材料没有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作对比,无法体现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C选项错误;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方法是正确理解“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的特点和作用,注意与正规军队的大规模作战区别开来,这些战术往往反映了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战术较灵活的特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上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9、时期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破指的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D正确。1978年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与题意“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不符,排除A。B项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但与题意“以伟大

10、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不符,排除。C项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与题意不符,排除。8.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这体现了A. 基督教神学对罗马法的影响 B. 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法的影响C. 罗马法具有继承性和适用性 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塞罗认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所以具有普遍性和

11、长期性;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也是以自然理性为基础,反映了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法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神学对罗马法的影响,而是强调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法的影响,排除A。C项是罗马法的特征,但材料强调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法的影响,排除。D项属于罗马法的内容之一,但与材料强调自然法精神对罗马法的影响,排除。9. 仔细观察下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有A. 美洲白银的主要流向是欧洲,与殖长扩张有关B. 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与中国输出工业制成品有关C. 日本白银大量流入欧洲,与新航线开辟有关D.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答案】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以

12、后早期殖民扩张的具体历程和特点来分析图示即可知道答案。10. 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这里的“偏离”和“回归”分别指A. 军国主义色彩、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B. 军国主义色彩、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C. 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 D. 专制主义色彩、联邦制国家不断完善【答案】C.11.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 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 反映出苏联效

13、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C. 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 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主张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故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倡导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而1965年苏联仍受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排除A。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主张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不等于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排除B。该体制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体制,但根本上并未摆脱其束缚,排除C。12. 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真正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

14、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率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A. 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全球化 B. 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表现出不在乎C. 反全球化运动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 全球化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答案】A【解析】材料中“背离的”“世俗世界的不满”“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说明反全球化者完全背离了全球化内涵,走上另一条反对利益不均的民族主义的全球化,故A项正确;材料明显是反对全球化,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反对制度信息,故C错误;材料只提及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故D错误。

15、13.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337年-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五四运动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