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3750775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度鹿泉一中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

2、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

3、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

4、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

5、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摘编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

6、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出现,佛教走向衰亡。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

7、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一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B北魏石窟中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

8、,也就是成佛。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课内文言知识检测(每小题3分,共12分)4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远B景翳翳以将入 景:景象 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待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 逮奉圣朝 逮:至D抢榆枋而止 抢:碰 寻蒙国恩 寻:不久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A窜梁鸿于海曲 屈贾谊于长沙 B徐孺下陈蕃之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C襟三江而带五湖 目吴会于云间 D宾主尽东南之美

9、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6下列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以:臣以险衅(因为) 猥以微贱(凭着) B亲:躬亲抚养(亲自)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亲戚)C日:日薄西山(太阳) 报养刘之日短也(日子)D薄:门衰祚薄(微薄,少) 日薄西山(落入)7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也以息相吹也。译: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B.之二虫又何知!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C.此小大之辩也。译:这就是小和大的争论。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孙登

10、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

11、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

12、子。(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B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C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D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9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授予官职,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意思相同。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布衣之礼”指像平民一样交往。C“尊号”,指古代

13、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这里指称帝。D“窃”, 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登礼贤下士。他对待下属幕僚十分亲切随和,与下属出行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B孙登体恤百姓。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C孙登孝顺感恩。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徐氏遭废,但她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D孙登忧国忧民。临终前他上奏章陈述政事,认为有些地方奸乱萌生,应加重刑罚,还认为应减轻赋税。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

14、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除夜作 (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2首句诗人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13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 ,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家的畅快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杨老实吃名菜李德泽杨老实今年70多岁了,一生都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近来,他儿子当了局长。在一个双休日,局长开着小车回老家,把他接到城里去享享福,报答养育之恩。乡间“茅屋出公卿”,杨老实自然高兴,也就随小车进了局长之家。局长对读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