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第章温里剂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3748349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学第章温里剂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医方剂学第章温里剂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中医方剂学第章温里剂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中医方剂学第章温里剂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中医方剂学第章温里剂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学第章温里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学第章温里剂(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寒直中,寒从中生,里寒证,寒在经脉温经散寒,寒在脏腑,肺气虚寒温肺散寒,心阳虚损温补心阳,中焦虚寒温中祛寒,肝经虚寒温经散寒,肾阳不足温补肾阳,心肾阳虚回阳救逆,分类:部位有脏腑经络之异,病情有缓急轻重之别,故本章方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1、温中祛寒,用治中焦虚寒证,代表方理中丸。 2、回阳救逆,用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之证,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用治阳气不足,经脉受寒,血行不畅之证,代表方当归四逆汤。,第一节 温中祛寒,适应证,中焦虚寒证,中焦虚寒,阳虚失温 温中祛寒药:干姜、吴茱萸,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人参、白术,理 中 丸,伤寒论,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

2、三两(9g) 药量特点:四味药量相等。,理 中 丸,组成,1、上药共研细末,蜜和为丸,每服9克,一日2-3次,开水送下。服后饮热稀粥,并避风寒。 2、作汤剂,名人参汤,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一日一剂,分3次服。服后饮热稀粥,并避风寒。,用法,理 中 丸,理 中 丸,主治,病证:脾胃虚寒证; 阳虚失血证;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唾涎沫;小儿慢惊。,病机分析及证候,中焦虚寒,失温,失运(升降) 不欲食、吐、利、腹冷痛,失化(土不荣木) 抽搐(慢惊),失摄 出血(下部)、喜吐涎沫,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四肢不温,理 中 丸,症状:吐、利、冷、痛,不欲饮食,舌 淡苔白,

3、脉沉细无力。,理 中 丸,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理 中 丸,方解,君药: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臣药:人参:甘温,补气健脾,,佐药:白术:甘苦温,燥湿健脾。,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益气健脾,,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温补结合,以温为主。,配伍特点,理 中 丸,理 中 丸,辨证要点,除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为温中祛寒的代表方,基础方。,理 中 丸,加减及附方,(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2),纳运升降失常,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丸,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 砂半理中汤

4、,脾不运湿,积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3)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加枳实、茯苓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吐血、便血 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5)唾涎沫 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 加桂枝 (桂枝人参汤),现代运用,理 中 丸,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导肠溃疡、 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 虚 寒者,均可应用。,使用注意,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小 建 中 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为何可治虚劳腹痛、悸烦和发热;,小建中汤,组成,芍药六两(18g) 桂枝三两,去皮(9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6枚)

5、饴糖一升(30g) 甘草二两,炙(6g) 药量特点:重用饴糖一升,芍药六两倍桂枝,水煎取汁,饴糖溶化入药汁中,分两次温服。,小建中汤,用法,主治,小建中汤,中焦虚寒 肝脾不和,阳虚寒凝, 土不荣木,腹中拘挛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化源匮乏, 阴血不足,血虚失荣 心悸,面色无华,阴虚内热 心烦,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功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君药:饴糖:温,祛寒 甘润,养血,臣药:桂枝:辛温,温阳祛寒 白芍: 酸寒,益阴养血 柔肝,缓急止痛。,佐药:生姜、大枣: 桂枝+生姜+饴糖+甘草辛甘化阳 温补中焦阳气 饴糖+白芍+大枣+甘草酸甘化阴 体现了阴阳双补,方解,阴阳双向调节,建中气,

6、恢复化源,阴阳双补, 芍药加倍,小建中汤,使药:甘草:补气,体现温补结合 合桂枝,辛甘化阳 合配芍药,缓急止痛,阴阳并调,以温中为主; 肝脾同治,以补脾为主。,小建中汤,小建中汤,【难点内容】,1、“甘温除大热”的理由,(1)所谓“大热”的病机:所谓“大热”,指 阳虚阴不长的虚热。中焦脾胃虚寒不化生营血,营 血偏虚不涵养虚阳,则虚阳外浮,出现虚热症状,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2)小建中汤功用:温中补虚,建立中气,化 生营血,以涵养虚阳,则虚阳不外浮,而虚热症状 自愈。,运 用,辨证要点,小建中汤,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为证治要点。,加减变化,中焦寒重:加干姜; 气滞:加木

7、香; 便溏:加白术; 气虚: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小建中汤,现代运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盆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用之有一定疗效。但当视其舌苔不腻者,才可用此方。本方“甘温除热”,对于阴阳失调所产生的虚热,亦常应用。,小建中汤,4.附方: a.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增强补气建中 之力,现代用于治疗虚寒性的溃疡病、慢 性腹膜炎、神经衰弱等。亦治表虚自汗。 b.当归建中汤:加当归,增强补血活血止痛 之功,用于妇女产后身体衰弱,腹痛不 止,或小腹拘急痛牵涉及腰背,不能饮 食者,可于一月内服4、5剂,令人强壮,小建中汤,c.大建中汤:

8、蜀椒 干姜 人参 饴糖 补虚散寒之力比小建中汤大,且有降逆止呕作用,故曰大建中,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小建中汤,温中健脾三方比较:理中丸、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均有腹痛的见证,皆有温中散寒之功,以姜、桂之类为主药。 理中丸以吐泻腹痛为主证,是中焦虚寒,升降失调所致, 故以干姜温中祛寒,参、术、草补气健脾,重点在 于恢复中焦的升降; 大建中汤证腹痛拒按,痛势剧烈,兼见腹部包块、呕吐厥 逆等,是中阳衰微,阴寒内盛的现象,疼痛的部位 是大腹,证型偏寒,故用蜀椒、干姜以温散凝结的 寒邪,饴糖缓急以止腹痛,重点在于散寒止痛; 小建中汤的腹痛兼喜温喜按,是脾胃虚寒,化源不足,导致阴阳 两虚而平衡失

9、调。疼痛部位偏于上腹部(妇女痛经则 偏于小腹),证型偏虚,故用姜、桂以温中阳,重用芍 药益阴,合饴糖 以缓急止痛,重点在于温中补虚,建立 中气。,吴茱萸汤 伤寒论,吴茱萸汤治疗呕吐,为何配伍甘补之人参、大枣? 吴茱萸汤为何主治三经病变;,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病证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阳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呕吐,胃脘疼痛,吞酸。 胃中虚寒 (厥阴)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巅顶: 浊阴上逆 头痛干呕,吐涎沫 (少阴)肾寒犯胃:吐利,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 。 舌淡苔白脉细。,主治,温肝暖胃,降逆止呕,吴茱萸汤,功用,方解,君:吴茱萸,温胃暖肝,行气止痛,降逆

10、止呕,臣:人参补脾益气,合吴茱萸,温补兼施,佐使:大枣益气健脾,调药和中, 合生姜调和脾胃, 调和气血,佐:生姜 温胃散寒, 和中止呕 宣散水气,肝胃肾并治,温补并行;以温中降逆为主,佐以益气护阴。,配伍特点,吴茱萸汤,食后欲吐,或巅顶疼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滑,脉细迟或弦细。,运 用,辨证要点,吴茱萸汤,加减变化,若呕吐较甚:加半夏、砂仁; 若疼痛较重,加高良姜,香附。 若吐酸甚者,加瓦楞子、海螵蛸。,吴茱萸汤,现代运用,慢性胃炎、妊娠呕吐、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青光眼、神经性呕吐、血管神经性头痛、梅尼埃综合征等属肝胃虚寒者,可用本方治之。,吴茱萸汤,长于温脾止痛、止泻,为治中焦虚寒

11、。重在温阳 补气,并能燥湿。亦可用治阳虚失血,小儿慢 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胸痹等属中焦 虚寒者。 均有温中祛寒,益气补中之功。均可用于中焦虚 寒而见腹痛,肢冷,下利,呕吐等证。 长于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用治阳明,厥阴,少 阴三经虚寒证,尤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 吴茱萸汤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亦治少阴肾 寒,寒水侮土之吐泻证。,理中丸,第二节 回阳救逆,阳衰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衰欲寐、脉微,心肾阳虚治法,温里回阳:附子、干姜,益气补中:人参、甘草,四 逆 汤 伤寒论,四逆汤,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干姜一两半(6g) 甘草炙,二两(6g),二.用法:

12、 1.先煮附子1.5-2小时,再入余药同煎,取汁温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20g),干姜三两(9-12g)。 2.制成口服液,每服10-20ml,tid。 3.制成针剂(四逆注射液),2-4ml,肌肉或静脉注射,q1-2 h;或30ml加入10%GS50ml静脉滴注。有回阳救逆,强心升压之效,治血压过低或休克所至的四肢厥逆,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主治,四逆汤,病证: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阳衰失温:四肢厥冷、恶寒蜷卧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神衰欲寐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下利清谷 寒凝气滞,升降失常: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 脉微细,心肾阳衰厥证,功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方解,四逆汤,君

13、药:生附子:温壮元阳, 回阳救逆。,臣药:干姜:温中祛寒 助阳通脉 姜附相须为用,壮阳散寒,温里回阳之力大增, 故有“附子无姜不热”的说法。,佐使:甘草:益气补中(温补结合) 可以甘缓姜、附峻烈之性 调和诸药,使之作用持久 (适合于慢性病持久服用),心脾肾兼顾,以峻温心肾为主; 温阳与补气结合而使先后天互生。,配伍特点,四逆汤,运 用,四逆汤,辨证要点,临床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微细为证治要点,附方 1、通脉四逆汤 组成:四逆汤倍干姜,附子适当加量 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2、四逆加人参汤,3、白通汤,现代运用,四逆汤,本方常用作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

14、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四逆汤,a.真热假寒者忌用。 b.服药呕吐者,可采取热药冷服的反佐法;难 以服药者,可鼻饲给药,或用四逆注射液进 行抢救。 c.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使用注意,第三节 温经散寒,寒邪直中 辛温散寒:桂枝,寒凝经脉血脉不利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素体正虚,阳气不足 温里助阳:肉桂、细辛,阴血亏虚 滋阴养血:当归、 芍药、熟地,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1.四逆散、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的异同 2.写出四首治疗“厥逆”的方剂,并答出其病机及药物配伍意义有何不同。,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芍药三两

15、(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炙(6g) 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水煎温服,用 法,当归四逆汤,寒邪直中,阳气不足,损伤阳气,阳虚失温,手足厥寒 舌淡苔白,寒凝经脉血行不畅痛证,阴血不足无以盈脉脉细欲绝或沉细,功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解,当归四逆汤,君,当归 养血、活血,桂枝,细辛,温经散寒 温助阳气,臣,白芍,滋养阴血,缓急止痛,佐,通草,通利血脉,制桂、辛之温燥,佐使,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 调和诸药,阴阳并调,散寒为主; 温中寓补,补中寓通。,当归四逆汤,配伍特点,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舌淡苔白为证治要点。,当归四逆汤,辨证要点,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痹症 胃脘痛: 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枸杞,当归四逆汤,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暗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痛经:桃仁、红花、川芎、香附、泽兰,当归四逆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下肢麻痹等属血虚寒凝者,可用本方。,现代运用,本方偏于辛温,有养血作用,宜于血虚寒厥。若病在肌表或酸痛者,可加重桂枝、细辛用量。春夏炎热,容易化燥伤津,不宜多服。阴虚火旺者忌服。,使用注意,当归四逆汤,大承气汤主治热厥,乃由热结内停,腑气不通所致。故以大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