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3709821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教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凸显语文文学性特征搭建课堂教学支撑点 “余映潮老师工作室”第一次培训心得体会 深圳市民治中学李海香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各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学思想斗争最激烈、改革声响最大、求新求变呼声最高的教学领域。笔者从在校时对三尺讲台的向往和对语文教学的种种期待,到现在对语文课程及语文教学的种种困惑,我无时无刻不殷切期盼有一位领路人给我指点迷津,让我找到自己的方向。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原本我以为只有通过看他的著作来享受他的语文课堂,学习他的教学智慧,没想到我何其有幸加入了余老师的工作室,可以

2、这么近距离地观摩名师课堂,这么零距离聆听名师教诲。 笔者参加余老师工作室培训之后,深切感受到余老师对语文课堂文学性的重视。余老师说,语文课不能上成像数学课等语文之外的课,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文本身的文学性。余老师没有长篇大论地教我们如何上语文课,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课例点评和“新的创意”向我们传授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改的浪潮之下,各地教材也进行了一场革新。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这些改革措施表明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特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那么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特征呢?以下是笔者从余老师工作

3、室培训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思考。 一、积累字词,夯实文学性特征之基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余老师说“中学语文阶段的字词积累教学是读写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字词教学,重在理解、运用和积累,就学生而言,是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基础的积累。”(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余老师在他的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一书中给我们列举了很多引导学生认字识词的方法。 在张军老师执教三峡的课后点评中,余老师就举了一种趣味识字的方法,即把课文里的汉字归类。余老师把三峡里的汉字归为

4、“山”部和“水”部,并通过介绍二字的字源演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山”部的字有“峡、岸、山、岩、嶂、峡(重复)、隐,陵、阻、陵(重复)、巉、峻、峡(重复)”,其中“嶂”和“陵”在文中未注释。并且余老师还在课件上出示了“山”字的字源演变“ ”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而在“水”部中,余老师又列出了“水、沿、溯、江、湍、潭、清、泉、瀑、漱、请(重复)、涧、渔、泪、沾”,其中“潭”和“涧”未做注释。余老师也在带“水”部的旁边出示了“水”的字源演变“”。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它的产生依赖于教师对课文的精细阅读和精巧提炼。 无独有偶,在余老师执教的春一课中,余老师也对课文进行

5、了精妙的解读,另辟蹊径提炼出来了“水涨(zhng)”等12个重点字词以及诸如“繁华嫩芽”、“花枝招展”等12个常用雅词和“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等11句精妙用词。余老师讲授课文时,还不时停下来给时间让学生做笔记、大声朗读,让这一刻不只是浮光掠影,而是让学生有学习的过程,让这一过程带给学生乐趣、兴趣和雅趣。这样的课堂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是充满对汉字敬重的,是体现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 如果说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是冰山一角的话,那这位教师的文化底蕴就是暗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冰山。成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化底蕴深厚。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展

6、现出激扬的文学风采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自然也就会“爱其师则信其道”了,因此教师要驾驭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不断增强文化底蕴和提高人文素质。 由此可见,即使是大家认为非常简单熟练的字词教学,也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语文课堂的文学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二、作者、背景,体现文学性特征之表征 余老师在赵伯壬老师执教的杨修之死课后点评中,重点提到一节完整的语文课,不能缺少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经典名著,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

7、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无疑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篇文章如同一池水,如果不管水的和去路,总有管中窥豹不见全身之感。就因如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文章背景介绍,使学生能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从而体会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与感情。 1.笔者认为利用背景介绍,能突破重点难点。 一篇课文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但利用介绍写作背景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未免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宗璞的课文紫藤萝瀑布,本文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即正确把握作者的复杂而又微妙的感情。而要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感情,就必须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

8、来突破。先要结合前文“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和“生死迷、手足情”。作者故园的一株紫藤萝受极左思潮的冲击从稀落到被毁掉,她是十分遗憾的;作者的小弟是著名的强度专家,在正当盛年时身患绝症,做姐姐的自然焦虑悲痛,这些就是花和人的不幸之所指了。联系历史背景,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神州大地重又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的稀落到被毁,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现在她面对盛开的紫藤萝,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其中自然也包括死亡。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要像紫藤萝的花朵一

9、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不能陷到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深度的追求,对生命意义执著的拷问,和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无限感慨这一复杂感情。本文正是利用背景介绍,才使本文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实际上通过利用背景介绍,来突破课文的突破重点难点这一效用,在这种写作时代比较久远,感情比较特殊、复杂的文章中尤其突出。再者像小说老王、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等等。 2.利用背景介绍,还能以趣味引入课题。 笔者曾听某位老师执教杜甫的石壕吏,上课一开始,用多媒体播放解说历史剧的“安史之乱”片段,然后老师配合解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

10、、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我们今天要学的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那么,杜甫在这途中到底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导出新课题,又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不可缺少作家作品或者写作背景的介绍。这也是语文课堂文学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三、指

11、导朗读,摇动文学性特征之灵性 余老师说:“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没有哪门学科能像语文课一样,离不开琅琅读书声,然而“还我琅琅读书声”还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教学要求。余老师在执教春一课时,采用老师范读的方式教学生美读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老师在指导学生美读时说,“美读要包含几个要素,一是节奏,二是停顿,三是重音,四是韵律。” 余老师在执教石壕吏一课时,分“篇”“段”“句”三个板块进行教学,三个板块既独立又联成一体,使教学流程呈波浪式前行,这样既着眼全篇,又注重细节,有揣摩,有品味,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篇”的板块教学中的第一个板块便是“朗读”。分为四个步骤: 一读:

12、生读,点评。 二读:师范读。要求读出“深沉”情感,表现出人民的苦难。生读,老师肯定。 三读:注意重音如“一何”、“新”、“更”、“唯”、“无”、“独”等。 四读:注意语气的把握:沉缓、悲愤、沉重、担忧等,再次肯定学生的朗读能做到“以生传情”。 余老师的朗读教学,多层次全覆盖,有情有味,有要求有收获。有感情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情感熏陶,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文学性。 四.精点品读,抓住文学性特征之根本 精段阅读是课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材处理方法之一,也是语文课堂文学性特征的根本。“精段表现于教学范围的选取,主要有三种。一是单个的段落;二是段的群落;三是分散在课文中

13、的某几处内容或者某几个段落。”在赵伯壬老师执教杨修之死的课后点评中,余老师敏锐地抓住“告”字进行深刻的解读,让学生充满好奇地理解了全篇内容。而本篇课文中的重点段落4至9自然段,也有着共同的表达规律,通过反复的渲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戴芝兰老师执教的孤独之旅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精段阅读课。戴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通过屡次朗读,学生读出了天气的恶劣、悟出了文中的关键字“黑”以及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以“昨天”“今天”“明天”这暗线一以贯之,课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然而一节45分钟的语文课,既要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概括、品析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时间明显是不够

14、的,学生也必定被我们搞得晕头转向。因此,一堂高效的文学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明确且不能太多。而我们的句子品析也绝不能仅仅局限在修辞的赏读上。 余老师在杨博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之后进行点评时就独具匠心地给出了诸如“我作用赏析”、“于勒的称呼赏析”、“菲利普神态描写赏析”等18种课文精读的创意。 笔者认为就是这些细节的赏析活动,让故事更加美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艺术的力量。 五、精炼语言,扩大艺术性特征之张力 一堂美的语文课,离不开美的语言。余老师说,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文学性。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不应该流入课堂,老师的语言应该精炼具有教育性、具有人文性。很多老师都提出让学生一课一得的口号,这无疑是准确

15、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一得,要得得高效、得得深刻、得得有趣味才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对语文老师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反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语言要么停留在肤浅的没有营养的解说,要么就是对学生回答的重复,对学生的思维没有丝毫的锻炼,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丝毫的帮助。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高难度的要求。曾经,我们的前辈于漪老师为了精准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甚至在挤公交的时候还不忘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应凸显文学性特征,而要让这一特征真真正正地落实到语文课堂,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支撑点,而这一个个支撑点无不需要语文老师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建构。新时代不断地在号召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底蕴和提高人文素质。以上是我参加本次培训之后的几点收获和思考。期待余老师工作室接下来的培训活动,带给我更大的启发和思考。语文教学之路漫漫,我将上下而求索! (李海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