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学案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3708522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学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一、现代世界政治发展历程1条主线谁主沉浮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发展历程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3)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

2、年代末90年代初期(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2)影响: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

3、“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A推动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B重申了美国对外政策理论C加速了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D巩固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解析:选C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重心是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是实现美国世界霸权的重要手段,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是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战后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推动了战后美苏冷战的形成,故C项正确;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二战期间欧洲普遍衰落,欧美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故D项错误。2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奉行“两场半战争”的战略

4、,即能够同时应付与苏联、中国,外加另一个国家的重大战争,到70年代尼克松时期调整为“一场半战争”。美国做出这一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霸权地位不复存在B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崛起C美国军事实力严重衰退 D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解析:选D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经济“滞胀”,西欧、日本的经济崛起,苏联的军备竞赛,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这种情况下美国进行战略收缩,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因而出现材料中“两场半战争”的战略调整为“一场半战争”,故D项正确。3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联盟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

5、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材料本质上体现了()A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B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C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D在新格局未明的状态下世界大国蠢蠢欲动解析:选A在面对科索沃危机的处置上,传统资本主义强国持有不同的主张和目的,其实质是对于欧洲领导权的争夺,故A项正确。二、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历程3大线索(一)长路漫漫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

6、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

7、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1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1935年

8、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度假胜地。这反映出()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解析:选D根据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表明两任总统都关注以工代赈、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2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

9、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胡佛对于经济危机的措施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干预经济,同时强制干预又带来负面问题,这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3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A部分企业国有化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大幅度降低税率 D增加社会福

10、利开支解析:选C企业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与材料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美元贬值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不符合“供给创造需求”,故B项错误;减低税率,可促进企业发展,刺激生产,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主张,故C项正确;增加福利是加强国家干预的措施,故D项错误。(二)“轻重”难调时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

11、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

12、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时代)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3)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

13、原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迷茫(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11924年前,苏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苏联国情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解析:选D材料中苏联政府同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

14、际履行很少,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很小,说明苏联在经济建设上依然存在意识形态的矛盾,故D项正确。2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解析:选D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材料仅强调

15、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三)如履薄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期发展历程制度化、体系化(二战后初期)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2)影响:确立了美国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区域化、集团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